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研究
摘要: 对于我国来说,不管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还是利用,其的历史都是非常悠久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了矿产行业的发展上,并希望借助矿产资源,来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但也正是由于过度地开发和利用,导致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地质灾害不断发生。特别是对于废弃的矿山来说,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不容小觑,并且一旦地下水受到了污染,土壤植被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只有重视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治理,才能恢复该地区生态的原本面貌,实现绿水青山的还原。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废弃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现状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和治理思路,从而更深层次地探讨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希望能为该领域提供一些有帮助性的意见。

前言: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应在立足于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颁布和落实的基础上,借助多种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来解决在此过程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在多方的努力和配合之下,保障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进而通过理念的转变,重视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学的治理,来扭转废弃矿山生态恶化这一局面,最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1-2]

1.我国废弃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现状

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对废弃矿山开展了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矿山种类的复杂性以及偏远的地理位置,使得最终的工作成效并不理想。而从上个世纪的地质灾害治理的历程来看,完成度也并不高。特别是一些历史的遗留原因以及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治理工作举步维艰,任重道远。所以当前我国非常重视各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并希望在各方的努力和配合之下,提高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率。所以从2013年开始,我国开始借助文件的颁布,措施的落实以及理念的深入,来积极落实相关工作,最终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来恢复废弃矿山原本的生态面貌,解决其生态污染的各种问题, 进而通过绿水青山的打造,来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2.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种类

2.1地面塌陷

通常情况下,用竖井的方式来进行矿山的开采工作时,会非常容易出现地面及采空区塌陷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浅层的地表上会分布着一些矿体,而相关人员在对矿山进行开采活动时,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地层的结构,而对其的影响最终会导致地表结构被破坏,并在此之后形成空隙。特别是相关人员在进行开采活动时,如果已经超出了土层的承受力和承受范围,就会很容易导致采空区发生安全事故。

2.2采矿场边坡失稳

很多矿山的开采活动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的,而这样的开采方式很容易导致该地区出现采矿场边坡失稳以及滑坡等现象。并且在开采的过程中若相关人员不注重行为的规范,也没有很强的安全意识,那么大规模盲目地开采势必会影响矿山的地质环境,再加上个人能力的有限,就会很容易导致采矿场边坡出现支护不当、失调等问题。除此之外,若开采所需要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则会导致边坡的角度越来越大,进而影响矿山整体的稳定性。而若此时还没有山体植被作为保护的话,那么在遇到强降雨这样的极端天气时,就会很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3空气污染

对于矿山的开采活动来说,在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会扬起大量的烟雾粉尘,而这其中还包括一些有害气体的释放。可想而知,这些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有一些矿山在被废弃之后,采矿区是最有可能成为空气污染的重灾地,因为这里会不断地聚集有害气体,那么在与外界空气隔绝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大范围的空气污染。而空气的不流通以及密闭的环境,会使得一些矿物自发地产生甲烷气体,并且随着排放量的逐渐增大,甲烷气体会进入到大气,那么这时空气污染的程度就达到了顶峰。

3.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思路

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相关人员应对废弃矿山开展全面的勘察和科学的评估,进而在此基础上来为防范措施的合理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借助该方式还能够有效规避相关的安全风险。除此之外,当前在该领域已经研发出了非常成熟的开采技术。但是由于其的管理模式长期处于粗放的状态下,所以在实际的开采工作中,应通过集约化的开采管理,来更好地掌握废弃矿山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而通过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来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科学判断[3]

4.废弃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4.1地质安全隐患治理

对于废弃矿山来说,要想恢复其原本的生态面貌,重塑相应的地形地貌,就应将更多的目光放到地质安全隐患的治理工作上,进而通过边坡护理,锚固拦挡,来有效地解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趋于稳定,还能借助矿区景观的绿化,来实现生态环境的还原。而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重点监测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从而通过对废土、废渣随意堆放等问题的及时解决,来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规避。

4.2水生态系统恢复治理

首先,应借助人工干预的方式,来恢复废弃矿山的水文系统,以强化其的蓄水能力,进而通过修筑排洪沟道,布设污水管线,以及建设雨水管网等措施,来实现科学治理。其次,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跟踪地下水的水位变化以及观察其的水质情况,从而通过科学有效地判断,来明确地下水的动态力学影响。

4.3污染土地治理与开发

首先,应对废弃矿山的排土场,办公生活等区域进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综合治理,以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其次,应在立足于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土壤的循环利用,进而通过土地整治,复垦工程,来有效解决土壤问题。最后,为了使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不流失,也为了改善土壤中金属离子存在的状态,还应重视微生物方法的合理应用,从而在其的加持下,来使土壤不再贫瘠,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酸碱度的改善以及土壤孔隙度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废弃矿山来说,既要重视分期治理,也要重视相关防护工作的开展,进而通过多方的配合以及利益的协调,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进德,郗富瑞.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研究[J].生态学报,2020(21):7921-7930.

[2]孙晓玲,韦宝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探讨[J].环境生态学,2020(10):55-58.

[3]刘洋.无主砂石矿山生态恢复综合规划治理模式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