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摘要: 小学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近年来,社会对于青少年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作出了相应的改革,融入了更多法治安全方面的知识,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小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法制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安全快乐地成长。

一、培养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用一定比重的课时进行法治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法治教育的内容应占课程总内容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水平。同时,课程标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课时与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体现在教材内容当中。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小学生法治观念发展的需要

法治观念是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承担着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学校作为教育的基本平台,是实施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内容上、目标上与法治教育相吻合。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成为法律知识的宣传者,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他们守法的观念与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体现,学会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解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生自身法治观念发展的必要需求。

(三)推动法制社会建设的要求

学校是集中培养下一代人才的平台,而小学生正处于观念意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对于法制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法治要求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全社会具有普遍遵守与贯彻落实的效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实施法治教育,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心中,使他们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意识与习惯,让法律法规在社会上更好地落实,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趣味普法,树立基本法治观念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意识与行为控制的中心,教育过程的趣味性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效果。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小学生往往难以形成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深入理解法治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注重法治教育过程的趣味性,立足学生的兴趣点来设计法治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满足他们兴趣需求的同时,达成法治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对危险事件的警惕意识,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情境教学是当前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法律知识往往是针对特定的行为现象而言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生活中潜在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自身的保护作用,自觉成为合法的小公民。

(三)活动教育,加大法治宣传力度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因此,法治教育终归要落于实践,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在法治教育中,要想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就必须要通过丰富宣传活动的形式,加大法治宣传的力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法治观念。

(四)家校联合,开设亲子法治课堂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重要的场所,对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家校之间的联合,通过教师与家长的互相配合,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转变,逐渐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道德规范与法治观念,让学生意识到违法行为的恶劣影响,并能够合理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强化评价,完善法治教育模式

评价是对教学活动价值尺度的反映,教师需要针对法治教育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情况,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法治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坚持传统的考试评价形式,融入更多法治方面的内容,检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另一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法治素养的发展情况,纳入到课程评价的标准当中。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多采用积极正面的评价语,以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效性,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作出评价,对于学生在法律知识学习中的问题与误区,教师也要及时地指出和纠正,避免他们形成错误的法治观念。其次,教师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要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比如对于积极上交失物、主动参加义务劳动、举报违法问题等行为,教师要做出肯定和鼓励,可以创建日常行为记录表,用于记录和评价学生的法治行为,并定期开展表彰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

结语

综上所述,法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全体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意识。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从小树立起良好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懂得使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安全成长提供保障,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戴玲慧.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8(10):29.

[2]徐静.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J].新课程·上旬,2018(1):229.

[3]李媛媛.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神州,2018(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