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摘要: 2021年7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被列入必修课程,在中小学等学校全面推进。教学实践应该利用真实情境,营造有温度的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打造有意义的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创造有意思的课堂。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品德塑造的最佳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小学考虑到学生的培养问题,并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了学生读本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掌握以身作则的道德规范,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做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的特殊性,教师应当积极调整教学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生读本》的育人导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读本》(小学高年级)围绕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一体化设计学习目标、内在逻辑,内容安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现了不同学段间的有机衔接,与小学《学生读本》教材相互补充,构建起更为坚实的新时代铸魂育人教材体系,引导学生感悟思想伟力、提升教学吸引力、形成育人合力、增强育人效果,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生动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1]。学生能得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出发,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中肩负的责任,通过多元化、创新及高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长远、持续的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及自我发展,促进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发展及培养。

二、《学生读本》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一)拓宽教学渠道,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

现阶段在小学学生读本课的推进中,因为路径形式单一,渠道较少,让教学内容局限在了教材的讲解上。基于此,需要丰富学生读本课的内容与知识,拓宽教学渠道,根据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合进去,在教学内容上奠基好两者地有效融合,切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开展学生读本课教学实践工作[2]。比如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图书馆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承担了学生阅读的主要功能,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打造和谐的阅读氛围。老师在课程的实践中,建立专门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构建“阅读公约”内容,例如看书时需保持安静;看完书后记得把书送回“家”;爱护图书,不折角、不撕书;不在阅读区做与阅读无关的事情。这份“阅读公约”的拟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手绘、贴纸等创意形式进行,这样高效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的自律自查能力。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习得无需提醒的自觉意识和自律自严的品格素养。当前就是由于在学生读本课的教学实践中将学生束缚在了课本内容的学习中,而没有让学生成为教学内容的代言人和行动者,才会让教学内容与具体实践的脱节,学生通过“阅读公约”的制定,可以践行自己的责任意识,促进自我的实践行动。再比如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课程推进中,要让学生了解公约和守则,老师可以告诉一个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游戏的开展,由于老师没有给学生讲解规则,这会让学生在游戏的实践中没有规划,很乱,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法治、公正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法治就是规范约束的,是社会运行的制度保障,进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

(二)与学校联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读本课的校园建设

小学学生读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德育观的培养绝非依靠灌输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在“无声胜有声”的浸渍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和对学生读本课内容品格的接受。这需要老师与学校沟通,形成互联互动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浓烈的道德氛围和文化环境中形塑自我的品格修养以及价值观念。如果小学学生读本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那么必然的学生的全面培养不会达到全面的效果。学生价值观和道德品性的提升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情景中展开,在浓烈的氛围和正向的环境中慢慢的塑造,要有久久为功的意识和实践态度,贯彻落实教材内容与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链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读本课的教学内容,建立信息共建共享的教学实践路径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第三次信息浪潮”的推进,让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切实的提升。现在的生活、工作等完全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下教学发展新的探析方向。因而在小学学生读本课的推进和实施中,老师要科学、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助力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的融合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互联网+教育”的实践路径可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读本课的规划,因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读本课的教学实现,需要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课程平台体系。同时要善于运用思维,达到对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挖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打造自主培养的路径机制。比如在爱国精神的教育中,为了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精神内在化,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借用互联网,可以将红色教学资源链接到学生读本课堂的实践中,让学生通过相关视频的观看,了解革命先烈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通过对革命先烈视频的观看来具象化的认知爱国精神的确切内涵,爱国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行动,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实践的小事[3]。比如周一的升旗活动,就是爱国行为的一种体现,庄严的和有仪式感的升旗,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氛围中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气氛,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升旗仪式的重视,以此将爱国精神逐渐的内化。再比如在敬业精神的教学中,老师将当前的先进人物事迹通过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先进人物的敬业精神,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价值素养。

三、结语

在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小学学生读本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学生读本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学会帮助他人,理解他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小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读本的重要性,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不断探索并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更高效的学习平台,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桂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学生读本课教学模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93-94.

[2]顾碧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学生读本课的研究[J].新智慧,2020,(10):41-42.

[3]钱辉.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学生读本课教学模式[J].神州(上旬刊),2020,(11):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