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高校运行按下了“暂停键”,高校财务工作一度陷于停顿状态;2020年下半年至今,随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和疫苗接种工作的持续推进,全球疫情整体可控,缓慢而坚定地为高校运行按下了“重启键”。高校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在运行中产生了大量业务,高校财务部门重新进入满负荷运行状态。然而,国内零星疫情爆发的警钟时时敲响,提醒人们疫情的阴影尚未散去,我们仍然需要严把疫情防控关,谨防疫情反扑。我们当前所处的这种“后疫情时代”,具有与正常时期和疫情时期完全不同的特点:(1)高校满负荷运行,财务工作量有增无减,疫情前存在的各类问题重新涌现;(2)疫情尚未远离,各项防疫措施不能放松,对于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校的财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提高后疫情时代的财务工作水平,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1-7]。以笔者所在的J大学为例,我们讨论了在高校财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后疫情时代财务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2 后疫情时代高校财务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投递式报销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
为避免疫情期间报销大厅的人员聚集问题,多数高校财务部门采用了投递式报销模式,主要流程为:报销人整理粘贴财务票据,网上填写预约单并签字打印,然后将预约单和票据投入办公楼门厅的投递机;财务人员从投递机中统一收取报销凭证,消毒后带回报销大厅分发并由具体财务人员处理。这种方式避免了报销人和财务人员的面对面接触,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报销业务量的增大,投递式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2.1.1 退单率较高
在传统报销模式下,报销人与财务人员面对面沟通,财务单据中的疑似问题可以现场澄清,存在的小错误可以现场改正,一次报销成功率高。而在投递式报销模式下,报销单据的问题无法澄清,许多小错误,如缺少项目负责人签字、固定资产未办理增资等,无法当场得到解决。报销人必须重新领回不合格报销单,然后再自行处理,这造成报销人增加至少一次的往返,极大增加了报销人的财务处理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2.1.2 集中报账现象更加严重
在传统报销模式下,虽然也存在期末集中报销、排长队的现象,但财务部门每日接单数可控,收足当天最大报销单数就停止接单,财务运行尚属有序。而在投递式报销模式下,投递机24小时开放接单,单据投递量无法由财务部门控制,在期末等时间段产生远大于财务部门工作极限的业务量。在这种情况下,报销单大量积压,财务部门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无法处理完毕,需要大量额外加班才能处理完毕;同时,由于单据处理周期拉长,报销人员无法准确跟进处理进度,只能反复电询财务人员了解进展,这进一步增加了财务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2.1.3 覆盖的业务类型不足
投递式报销业务仅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日常业务,如差旅费、业务费和劳务费等业务。对于较复杂的业务,如科研项目到账认领、后勤维修、水电费和工程款结算等,暂无法采用投递式报销模式,必须有报销人到现场办理。这些较复杂业务虽然占比不多,但绝对数量并不少,且处理时间长,造成了报销大厅一定程度的人员聚集现象,给防疫工作造成一定的风险。
2.2 财务人员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财务各项业务深度依赖于财务软件系统。高校财务人员一般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但对信息技术掌握并不深入。财务人员在软件公司人员的指导下,一般能够正确操作软件,办理各种业务。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形,如新业务形态出现、财务系统故障、额外的统计报表等,大多数财务人员无法即时处理,只能依赖于软件公司派人解除故障、升级软件等方式解决。随着高校的发展,后疫情时代的延伸,这些特殊情形经常性发生,对于财务正常高效运行造成了严重干扰。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以适应这种新常态。
2.3 常规财务应急机制失灵
受新冠疫情影响,多数高校的事业收入、科研经费等收入锐减,支出压力增大,资金池水位下降。在此情况下,高校无法专门预留大量机动性资金以应对突发事件,导致财务系统在突发事件面前捉襟见肘。以预留足额机动资金为基础的常规的财务应急机制运转失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可以通过聪明才智为“少米之炊”,即便资金量较少也能够突发事件面前不急不乱,快捷迅速地调用资金应急。这就需要创造性地改进常规应急机制,使之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现实。
3 后疫情时代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3.1 打造“智慧财务”,提高财务效率
投递式报销模式引发的退单率高、集中报账现象严重、业务类型单一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报销人员的问题,实质上是因为财务系统缺乏自我纠错和调配业务能力的问题,根子在于财务系统不够智能、缺乏“智慧”。将财务系统与高校其他信息系统对接,搭建财务信息共享数据中心,打造“智慧财务”[6] [7],提高财务运转效率,是消除投递式报销引发的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
(1)特定业务填报过程中,各种规章清晰可查,常犯错误就地提示,避免在业务填报端产生错误;
(2)结合凭证影像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让“电子审核员”及时发现单据中的错误,避免小错导致的退单;
(3)推行一站式服务,财务相关业务在报销大厅均可办理,如电子签名、固定资产增资等。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杜绝任何二次往返报销现象。
(4)因地制宜,以国家法律法规认可的电子签名等在线凭证为基础,不断扩大在线办理业务范围。以J大学为例,疫情期间推出了科研经费预算在线调整系统、在线取消额度申请、科研绩效在线提取申请和在线出差审批等一系列网上审批系统,我们在后疫情时代不仅将其固定下列继续使用,而且力图扩大可以在线班里的业务范围,减少报销人往返次数。
3.2 提升财务人员信息化水平
面对后疫情时代不断变化的形势和迅速发展的高校,再完备的财务系统也会在实践中遇到很多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新问题势必会严重拖累财务系统的运转效率。提高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使之能够独立地完成常规的财务系统维护,面对新业务时也能够对财务系统进行简单的升级拓展,而不是干等财务公司对软件系统打补丁和升级。财务人员和财务系统深度结合,财务系统成为一个不断升级、不断拓展、不断成长的系统,适应后疫情时代迅速发展的高校需求。财务管理部门应充分调研主流财务系统的研发过程,招聘专门的信息化专家和从现有职工中挖掘培养信息化人才,培训系统拓展和升级能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财务系统的适应能力。
3.3 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财务应急机制
面对突发事件,财务部门必须预留机动资金;但是,后疫情时代高校财务资金的相对不足,决定了无法拿出足够的专项机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应急机制和平时机制必须深度结合,而不是像疫情开始前一样各搞一摊。为确保财务正常运行的同时留足机动资金,我们将真正机动的资金保留至最低数额,而将固定在后1/3财务周期内支出的资金拿出一部分作为机动资金的大头。若出现突发事件,有充足的机动资金来应付,后续也有充裕的时间筹措资金补上后续运行的资金缺口;若无突发事件,则将机动资金安排到后1/3财务周期内支出,确保业务正常进行。这种应急机制和平时机制高度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了不同财务支出的时间差,将晚花的钱定为早期的机动资金,避免了资金的沉淀,充分发挥了资金的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高校财务运行中产生了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打造“智慧财务”,提升财务人员信息化水平,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财务应急机制等,使财务部门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提升财务服务效率,提高财务资金效益,对学校各项业务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撑作用,发挥好财务部门在学校发展中“运转动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瑞.后疫情时代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转型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6):96-97.
[2]李姿曼.“后疫情时代”高校财务报销模式前瞻性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0(13):116-117.
[3]周晶.后疫情时代高校报账“零接触”模式探究[J].新会计,2021(03):22-24.
[4]周晶.后疫情时代构建高校财务报账“零接触”模式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1,32(01):3-6.
[5]郭浩新.信息化时代高校财务电子档案管理思考[J].商业文化,2021(03):90-91.
[6]张春丽.“后疫情时代”下高校智慧财务建设的精准服务水平提升[J].教育财会研究,2021,32(01):7-9.
[7]李洋,何爱群.后疫情时代智慧财务在高校的应用研究[J].商业会计,2021(01):111-113.
基金项目:2020年山东省会计教育学会科研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赵玉婷(198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会计师,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