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学校的健康教育课是独立存在的,教材中以单元主题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实际上,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并不局限在单一的课程或者具体的时间,而是表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这也让健康教育进一步向学科教育浸润和渗透。而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上的发育,而且有助于学生心理上的发育,是一门与健康教育有着高度重合度与吻合性的学科。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时,可以尝试着与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

体育教学在学校整体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训练运动动作和培养运动技能,很少涉及卫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实际上,体育教学具备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教育独特的优势。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卫生与健康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教师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教学效率低下也是发展困境之一,由于受到了课程被轻视的影响,体育教师在课堂构建的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身体健康和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大部分体育教师也没有对课堂的教学定位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也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表现,这种放任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忽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所面临的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活动的各个主体都不重视这门课程。首先,学校忽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不能够给予体育教师正确的指导,在这种轻视观念的影响之下,间接地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得不到相应的教学支持。其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被排到了文化课程的后边,甚至出现了许多学校牺牲体育与健康课来开展文化课程的教学,这种占课行为会直接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最后,这种认知错误还会影响学生在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当中的状态。

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健康、乐观的心理与抗压能力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伴随着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繁重的学业任务和激烈的学习竞争,导致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独生子女,他们之前一直是无忧无虑、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着。进入中小学后,面对着学习压力、考试竞争,他们会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承压能力变弱。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的责任,而且在某些方面,体育教学有独特的优势和教育渠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并指出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它能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能调节学生情绪,陶冶学生情操等。因此,教师应利用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乐观的心理教学,培养他们减负、抗压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提升良好的体育运动品质和能力

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体能运动活动,还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品质和能力。因为每一项体育活动本身就隐含着体育运动品质和能力,而且通过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品质和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能陶冶情操、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精神等。对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每项体育运动项目,深入挖掘其中的运动品质,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教师可以利用中长跑,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敢顽强的意志品格;利用接力跑,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利用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关规定,使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三)以运动感知促进融合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在很多方面都有高度的吻合性与契合度,而其载体就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因此,教师在开展两者融合教学时,可以采用运动感知运动。以田径项目中的跳远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以一个月为周期,假设每周都有两节体育课,每节课都至少有25分钟来进行跳远训练,那么一个月累积训练总时长可以达到18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在每次训练时教授学生跳远的技能,随着学生训练的时间越来越长,整体的状态也会越来越高,与之对应的各项体能指标,比如助跑速度、踏板起跳、腾空动作、落地动作等也会越来越理想,这是体育数据。而生理数据上,包括心率速度,呼吸频次等,也会有或细微或明显的优化。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以及学生主观的训练感受,学生不难发现跳远之于个人健康发展的促进意义,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运动感知来进行体育技能传授与健康知识的讲解。

(四)以挫折抗压实现融合

健康教育中,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教师可以将这个教育内容与体育教学中的意志训练结合,以挫折抗压教学来进行融合教学。以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为例,一个接力队要想跑出优异的成绩,离不开队内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然而每位队员的体能素质和跑步水平高低有别。当学生所在的接力队中,其余几名队员的跑步都有明显的进步而自己短期内却停滞不前时,这名队员就会感到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一旦没有被巧妙化解,那么就会朝着自信心被打压消磨甚至消失殆尽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可以着重对该名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肯定学生为体育锻炼付出的努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被教师看在眼里的。其次,带领学生一起来进行训练情况的分析,比如,是哪个环节影响了跑步成绩,是跑步的姿势,还是交接棒时的不灵敏,还是排位上的不科学等等,通过指导学生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五)以目标锚定加强融合

不论是身体的健康还是心理的健康,都代表着学生朝着美好的方向去进步,这是一种推动力,教师可以把握这种本质规律,采用目标锚定教学来进行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的融合。承接上面的例子,教师可以鼓励该名暂时落后的学生大胆地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每次训练时跑步时间要缩短多少,将目标数据化,同时在进行力量训练时,也将训练内容数据化,比如每次力量训练负重多少,耗时多长等,目标可以给学生清晰的努力方向,同时每完成一个目标,学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增强。对学生来讲,其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都会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保持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的方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体育教学着力于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坚持锻炼,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以促进机体骨骼更好发育生长。中小学健康教育着力于教会学生养成保持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以实现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状态。两者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更加自然,而且更具有实践意义,学生可以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真实地体会到健康教育的各种内容,从而借助运动让自己的身心保持在充沛良好的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卢晓鹏.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体育教学,2020,39(11).27-28

[2]曹春芳.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7).8-10.

[3]陈娴.全面树立新型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J].学生之友(中小学版)(下),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