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也对养老这一民生问题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等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社会养老保险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养老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一)稳定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鉴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员工为了能够持续性的获取到企业的优待,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技能,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目标,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办事。当前,企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很多企业都在实施优胜劣汰的机制,员工想要获取到企业的优厚待遇,那么必须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在国家的大力推行下养老保险成为企业在职员工的一项基本福利,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既能够为其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也是一种保障,如果员工在工作时由于意外丧失后续的劳动能力,那么,企业往往需要负担员工后续的基本生活,在缴纳了养老保险之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经济压力,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减小企业人员的流动率
目前,中小型企业在我国企业中占比呈现出递增趋势,与大型企业相比这类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持,整体竞争力较弱,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远不如大型企业,通过为员工提供优厚的保险和福利待遇,能够让员工感受到来自企业的重视,这可以稳定企业的人才队伍,有效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率,保障企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
(四)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对于员工而言,全面的保险险种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保障,而养老保险更是与员工退休后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能够为其缓解员工退休后的资金压力。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缴纳养老保险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企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有了完善险种的支持,让员工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不断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佳绩。
二、当前企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问题
(一)过于追求利润,忽视养老保险的意义
企业是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具有浓郁的私有性质,在这种雇佣关系下,劳资利益常常是对立的,管理者会想方设法降低劳动力成本开支,而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就会变相增加企业的工资成本,减少盈利。甚至于还有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解决就业、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是政府的职责,而不是企业的任务,只要按章纳税就尽到了自身的责任,因此,部分企业会想方设法少缴或者不缴养老保险费用,这就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养老保险参保率较低,保障程度也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
(二)资金压力与税费负担较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企业存在融资困难、资金力量薄弱、资金积累不足等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企业的税收和银行贷款具有封闭性,不少企业融资难,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于经营情况一般的企业而言,其承担的税收负担已经较重,加上诸多其他收费,缴纳养老保险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导致很多企业面对养老保险的支出勉为其难。
(三)劳动密集型企业参保率较低
在一些餐饮、食品加工、制衣等企业中,此类企业对员工的技能、学历要求不高,因此企业常常会选择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旨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不缴或者少缴养老保险费用。另外,一些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强,有的企业钻了试用期不用投保的空子,常常在员工试用期满后就将其辞退,再重新招人。尽管在国家法律的规范下,企业用工形式日益规范,但是随意辞退和解雇员工的现象依然存在,还有的企业以亲朋好友的名义办理保险来顶替员工,严重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在这种环境下,很难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
(四)员工的参保意识较差
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低端劳动力市场中更多的是买方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在该种劳资关系下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私招乱雇、不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的问题十分普遍。在如今失业率较高的背景下,劳动者关注的更多是眼前能否找到工作,对于企业是否缴纳养老保险并不关心,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使员工在工作时十分珍视就业机会,只好默认企业不按劳动法缴纳养老保险的行为。
三、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路径
(一)发挥出政府的监督职能
当前,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其社会保障法制观念都较为淡薄,为了解决养老保险缴纳的问题,发挥出养老保险制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政府方面需要加强监督,减少政策实施的随意性,督促各个企业依法用工,切实保障好员工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利用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针对不参加养老保险、瞒报少报的企业采用批评教育方法,针对拒绝参保的单位,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来进行处罚。考虑到养老保险工作的政策性强、涉及面较广,单一依靠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作用还不够,须由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督促企业按照要求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
(二)健全工会组织的建设
从大多数企业的情况来看,企业内部员工文化技能水平层次不齐,不少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企业方面也没有建立工会组织,有的大型企业即便建立了工会,也没有充分发挥出工会的职能,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协助相关企业成立工会组织,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文化教育等手段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其团结和保护的意识。还要建立集体谈判制度,杜绝企业对缴纳养老保险职责的推诿,提高企业参保率。在这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将重点置于中小型企业上,通过引导、教育、惩罚等一系列措施督促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利用宣传、学习等方式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使之可以自觉参与到工会工作中,成为企业的主人。
(三)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政府要积极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使得企业管理者、员工对养老保险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借助《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文件,使相关人员了解养老保险的要求、法律法规和具体规定,树立正确的参保意识。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要使之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是国家的法人公民,依法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并不是对员工的恩赐,而是自身应当履行的义务。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缴纳养老保险也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对于企业员工而言,需要对为其提供风险防范教育,使之认识到参保的必要性,了解关于养老保险操作的相关知识,消除他们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低预期和不信任感,杜绝短期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还要建立符合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对于及时缴纳养老保险的企业,予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发挥表率作用,对于工作做得不到位的企业则进行通报批评,进行处罚警告,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四)优化养老保险缴纳模式
针对养老保险缴纳门槛较高的问题,为了降低企业负担,彰显出养老保险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助推作用,还需要跳出制度“一元化”的圈子,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适合的养老保险体系,推行弹性化的养老保险体制,这一体制的保障对象特定、缴费少、起点低、转移衔接方便。当然,帮助企业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并非朝夕的事情,也不能随着一种制度建立而完全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
四、结语
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养老保险与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养老保险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社会养老保险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参保率大幅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少缴、瞒报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该问题的出现原因多种多样,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还需要发挥出各方合力,促使企业转变思想,主动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并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和保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邱志刚,苗萌,王子悦,等. 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缴费基数与就业效应[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2,42(5):95-111.
[2] 何晶晶. 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路径浅述[J]. 中国民商,2020(1):65.
[3] 李兴峰. 关于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