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DOI: 10.12721/ccn.2023.158234, PDF, 下载: 155  浏览: 1580 
作者: 李刘波
作者单位: 榆林市横山区第六小学,719100
关键词: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 小学体育作为一门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更加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上得到全面的培养。

在改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更好地支持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探究,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综合素质。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深化探索体育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根据体育教学活动的需求,从多角度探索核心素养教学培养方法的设计和应用,有效支持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深度探索和学习,确保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体育热情

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还不具备完善的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媒体设备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导入环节,可以给学生播放体育竞赛的精彩片段,如乒乓球联赛、世界杯等,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竞技体育的魅力,激活内心的学习动机,主动加入新课内容的学习中,将这份热情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另外,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还能直观展示某项运动的注意事项,在后续的实际演练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以此保证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是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时,单凭教师语言的描述难以让学生理解其中内涵,此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这些动作直观呈现,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为学生运动水平的提升做好铺垫。

例如,学习跳远时,很多学生掌握不好双腿的发力点以及双臂的摆动频率,即便按照教师介绍的理论知识一样操作,也难以获得理想的练习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在大屏幕上以动态的方式展现跳远的分解动作,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在后续的实践中取得满意的成绩。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在大屏幕上,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运动方法的理解,对体育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二、开展游戏活动,丰富运动形式

游戏是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最喜欢的环节。将体育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展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丰富运动形式,优化训练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多种途径,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后续学习,在轻松活跃的游戏氛围中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科学设计课堂活动,结合本课重点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互动中,以此保证训练效果。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本课主要内容开展主题式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提升运动能力,经过良好氛围的渲染巩固运动基础,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小学生对游戏环节充满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一性格特点开展教学,丰富运动形式的同时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提高。游戏活动的落实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运动能力,还在无形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让他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促进体育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重视理论学习,提高安全素养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小学体育是由很多简单的活动组成,包括篮球、羽毛球、武术等。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体育课程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组成。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还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体育的内涵,知道如何科学地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安全素养,这些都是小学体育理论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后,才能高效地参与到实际演练中,切实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可见理论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借助多媒体设备或运动器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潜移默化中渗透安全素养,以此保证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四、拓展教学内容,强化健康意识

小学体育课程除了讲授运动技能,还包含大量的科普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小学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很多内容都需要教师的指教和引导,以此丰富他们的认知。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向他们介绍相应的健康知识,逐渐培养其健康行为和意识,这也是核心素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在饮食方面应多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增加碳水的摄入,保持良好的体能,才能在运动中养成强健的体魄,以饱满的状态应对日后的学习生活。还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每日三餐都要包含肉、蛋、奶等食物,满足身体的需求。有很多挑食的学生经常在运动中出现体力不支、四肢乏力等情况,这都是不健康饮食造成的影响,应重点关注此类学生,强化他们的健康意识。另外,运动后补水时也要讲究一定科学性。剧烈运动后切忌大量饮水,给心肺过于沉重的负担,容易对身体器官带来不可挽救的损伤。而糖分过高的饮料也不是最佳选择,影响人体的血糖,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影响运动成效。正确的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饮用,待心肺功能趋于平稳后,间隔20分钟左右补充水分,如此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保持充足的睡眠。部分学生将休息时间用于学习,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身体发育,且长期缺乏睡眠也会影响他们的精神意识,难以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应告知学生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在劳逸结合中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五、加强情感引导,培养体育品格

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组织实践活动,还要在课堂上渗透情感因素,纠正学生懒散和拖拉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开展体育运动之前,教师要反复强调活动规则,制订明确的奖惩制度,让学生知道懒散的行为举止会受到处罚,根据具体的规章制度调整自身行为,树立遵守纪律的意识。多数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责任感有着较高的要求,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活动。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团队,个人行为会影响到集体成绩,必须保证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团队达成一致,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挥运动项目的最大价值。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系统改革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和应用,能够构建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深度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高效化的培养。因此新时期在改革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探索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全面促进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的实施,以核心素养的目标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创新规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空间,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体育品德等得到高效化的训练,保障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

参考文献:

[1]缪仙风.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路与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22(29):18-21.

[2]王忠群.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2022(37):144-146.

[3]林沐香.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文旅导航,2019(12).

[4]王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J].新课程,2021(40).

[5]闫晶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清风,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