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问题研究
DOI: 10.12721/ccn.2022.157004, PDF, 下载: 152  浏览: 1906 
作者: 刘静
作者单位: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太原,030000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青岛;失能老人
摘要: 失能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使得解决长期护理问题成为提升失能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伴随着我国长期护理需求的增加,如何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青岛市是我国最早尝试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城市,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长期护理保险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存在着评估方式不科学、护理人员专业性不足、筹资机制不稳定、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

现今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但是对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此背景下,我们国家开始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总体而言,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2012 年,青岛市在全国最先开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其他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启示,同样它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会是其他地区在后期发展中容易遇到的。因此,本文以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问题,并对解决路径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后期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完善提供参考。

二、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现状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自实施以来,保障对象不断扩大,2012年主要保障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2015年将保障对象扩展到农村居民,到2020年底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筹资主体为个人和企业,筹资方式为从医保直接划拨,单独建账。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每年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账户中按照当年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费筹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划转。在费用报销方面,职工可报销90%,一档缴费的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的报销比例为80%,二挡缴费成年居民的报销比例为70%。青岛市长护险定点机构主要是民营的照护机构,这些机构是大多数照护服务的供给主体。在保险经办方面,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与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由商业保险公司办理核保、赔付的各项工作,激发了市场活力,提高了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

三、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估方式不科学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的失能和半失能人员,参保人员需要经过有关机构的失能鉴定,符合相关标准后才能享受相关待遇。目前青岛市的的评估标准大多比较简单,指标建设缺乏科学性。并且,失能评估结果很容易受到评估人员的主观影响,造成评估结果缺乏客观性,在这种情况下会使得人们降低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信任程度,甚至会造成资源浪费。

(二)护理人员专业性不足

目前青岛市护理人员在供需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对于护工工作社会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虽然青岛很多高校开设了有关护理的工作,但是每年的招生工作十分困难,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人也寥寥无几,从事该工作的人员以中年家庭妇女和退休人员为主,这些人大都缺乏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大多数护理服务人员只能提供基础性的护理服务,无法提供相对专业的医疗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不稳定

青岛市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筹集依靠的是划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照一定比例划转个人账户基金以及政府的财政提供一些补助等方式共同筹集,并不需要个人额外的缴纳相应的费用,如此虽然减轻了参保人的负担,促进了长期照护保险的推行,但是长此以往,必定会给国家的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使得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不稳定,缺乏独立性,基金的规模很小,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长期发展。

(四)长期护理保险宣传不到位

目前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的基金是直接从医保账户进行划转,这就导致有很多参保人不知道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存在,对长期护理保险可报销的范围也所知甚少。另一方面,受到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影响,即使有些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存在迫切的需求,,但他们在情感上仍然不能接受机构性的长期护理,把照护工作寄托于儿女,使得长期护理保险无法真正帮助失能老人家庭减轻长期照护压力。

四、促进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制定长期护理评估指标

对参保对象进行失能评估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评估体系,不妨学习国外相关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具体进行指标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实际调研工作,充分考虑失能人员的实际情况。评估指标不仅要包含有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指标应该包含认知障碍指标。另外,在护理服务的人员、护理方式、护理结构等方面也要尽快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

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有效的培训制度必不可少。可以尝试和相关高校或者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护理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另外要落实护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求护理工作必须交由通过相关考核的服务人员完成。最后,相关部门要在社会上做好宣传工作,打破社会公众对护工工作的偏见,与高校做好培养工作,加快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加强护理人才的储备工作。

(三)建立多层次的筹资机制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在筹集资金时可以尝试从企业缴费、福利彩票公益金等方面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分散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长期支付压力,提高参保人的保障水平。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民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参保人设定不同的缴费和补贴标准,建立有效的长期护理保险缴费率调整机制,在兼顾政策稳定性的同时,使筹资标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适当调整,形成动态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

(四)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首先从根本上转变居民的照护观念,通过投放公益广告、社区宣传栏等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使用机构照护的好处,让参保人放心享受长期护理服务。另外,相关部门应注重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宣传,使参保人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机制、支付方式和管理方式,帮助有长期护理需求的参保人更加充分的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孙凌雪,冯广刚,米红.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出可持续性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东岳论丛,2020,41(05):52-62.

[2]于新亮,刘慧敏,杨文生.长期护理保险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基于青岛模式的合成控制研究[J].保险研究,2019(02):114-127.

[3]潘屹.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框架研究——以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起点[J].山东社会科学,2017(11):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