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正处于变革之中,其原因在于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1世纪,教育主宰着未来,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实现“平等、高素质”的学校改革,是今后十年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前,体育教学的设计必须探索出新的途径,才能使新的课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只有拥有这些素质才能使其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学生的核心素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进一步凝练[1]。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体育的养成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长期的、环环相扣的,体育教师要在掌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细化教学流程,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使其成为体育运动的主体角色。同时,在学生养成健康习惯后,就会逐渐学会健康管理,养成重视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将会对他们的将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下体育教学再设计的意义
要在体育课堂中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首先是要做好教学设计[2]。体育教学是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而传统的体育课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娱乐、强身健体、完善人格、锻炼品质”的作用。当下,并不是要为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设定课程,而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与现有课程的关系。建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探究有效手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过于理论化、固态化的情况。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使其与现有的课程系统相充分结合。
核心素养形成的标志是进阶于个体生活并具有稳定的适应性[3]。不同国家、不同组织、不同情况下,核心素养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关键在于“培育怎样的公民”这个最高层次的要求;关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了党的教育政策,以学生为目标主体,以中国化的方式表达育人对象和目标,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则是在育人这一范畴内,对体育课程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全面的发掘,在落实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中,凝练体育学科的特殊价值。并通过体育课程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必备的品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主要能力。学校课程是国家或区域教育体制内实现其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就应当把其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来。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高效教学策略
(一)创新以核心素质培养为目的的体育课程设计
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应从核心素质的内涵入手,提高体育教学内容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占比,确立育人的教育目的,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把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指导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运动习惯,真正使他们在锻炼中获得健康的自我,达成完善人格的成长目的。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创新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运动方面,体育教师可以多开展具有趣味性的各类体育游戏,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进行体育运动的满足感。举例来说,在篮球课中,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合作教育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同时,体育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促进体育活动的创新和丰富。
(二)加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评估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估是非常繁杂但是又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加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以核心素质为导向的评价系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体育教师要运用真实性评估的方法,对学生的体育技能素质进行评估。在游戏、竞赛、表演等情境中,运用真实感评估,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竞赛、表演等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人格,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估的激励作用;在对某一种运动技巧的测试中,传统的评估方法是由学生单独或小组进行,由老师对其动作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定。而真实性评估则要求老师设置并模拟一定的场景,并以学生实际场景中的表现为评分标准。
其次,通过比较评估,可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提高健康素质所取得的成绩。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评估多以最终评估为主,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评,得到成绩,以此对学生进行评估。但这种评估方式没有相对标准进行比较,学生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了无法知晓。但是,通过比较评估,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经验。具体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定期评估,而每一次学生的身体健康及体育能力分数,都要有一个完整的纪录,不仅要观察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应该取得的成绩,还要与上一次评估所比较,以观察他们的进步。
(三)组织能够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体育活动
一方面,竞赛历来是一项重要的运动项目,对于充满活力与竞争意识的学生来说,通常很想在比赛中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竞赛,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田径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项目,锻炼自己的勇敢、坚韧的性格,养成喜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此外,在体育竞赛中,体育老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的的驱使下,将训练任务转化为动机。当学生达到一个运动目的时,参加体育运动自信心会增强,并且在锻炼中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可以在学校中组织起体育社团。而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社团中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团队精神。同时,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也会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此外,在体育社团的作用下,大多数同学都能按自己的爱好参加社团活动,这更有利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结束语
培养学生核心素质,是实施育人思想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认识到核心素质的内涵和价值,根据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在教学中创新以核心素质培养为目的的体育课程设计;加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评估;组织能够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热爱运动,获得运动乐趣,并达成强身健体、形成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伟,姚蕾.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学新范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07):47-57.
[2]张中印,马凌波,尹志华.指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与路径、问题与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5(03):58-68.
[3]李文,卿凯丽.指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及其策略选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03):53-57.
作者简介:张汉 1999.08 男 汉族 本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研究方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