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与非遗文创的融合研究
DOI: 10.12721/ccn.2023.157241, PDF, 下载: 284  浏览: 1884 
作者: 崔春京
作者单位: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16001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非遗 文创
摘要: 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需使学生明确设计创新要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弘扬“非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立志服务于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以非遗文化为契机,在非遗文创课题项目实践中践行思政教育。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探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设计创新为重点的艺术类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架,提升思政教育、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度,以非遗文化、文化创意项目建设为契机,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认知,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落脚点

课程思政教育是课程教育本位的回归,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分离的传统教学思维,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渗透性”,即将价值引领渗透进所授课程。

课程思政的重点是学生,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体验国家发展,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技能与价值观并重。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和中国精神,以传统的文化观念、民俗风情、造型理念、工艺标准、工匠精神等为典型案例,以视频、图片、符号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以相应的文化创新项目去练习、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感受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怀。

在专业理念中融入“非遗文化”思政元素,在专业课题项目中践行思政教育,实现高校艺术类思政教育与“非遗文化”创意创新共融共生。

二、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融入非遗文创的意义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已经成为高校艺术类教育的必然需要。非遗文创就是艺术类思政教育中的一个良好的有机契合点。思政与非遗的结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课程教学与学生几方面来说,是“共赢”——既能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又能推进思政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课题训练和实践项目中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以散落在民间各处的非遗传承人为主,他们迫切需要懂得先进传播媒介、文化素养高、有互联网思维、视野开阔的年轻人帮助他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大学生群体则正符合这些条件。

在艺术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底蕴的人,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和故事。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思政引导的方向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甚至影响到国家、民族的文化复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认知,能给大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通过大学生的创新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因此,思政教育融入非遗文创专业课题及项目实践就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三、非遗文创中的鲜活思政元素  

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故宫里藏着数不清的奇巧精良的器物,那造型形态、那精湛绝伦的材质、工艺、以及背后的朴素实用的造物观念、不违背自然及“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农耕文明下传统的生活方式、节气和民俗、习俗;含义丰富的各种传统区域文化、特色文化等;他们无一不是中华文明神和魂的高度凝结,这些都是现代中国设计理念的无尽的源头活水。这些都构成了艺术设计课程中鲜活的思政元素。

近年来,随着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在文旅融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下,伴随着现代化发展、城镇化进程,“非遗”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因此,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是对非遗进行可持续保护的重要举措,也为挖掘和运用好非遗中的思政元素的提供了必然渠道。

四、课程思政教育与非遗文创在践行中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也是艺术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有效元素,二者的融合,既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和地区性文化特色,又能丰富、深入践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1、树立“非遗”文化自信,深入挖掘特色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培养年轻一代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增强文化自信,让年轻人主动发掘并传播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群众基础,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区域特征也各具风采,在课题训练中,结合实际生活环境为学生布置课题,如大连地区的海洋文化、贝雕文化与工艺、特色建筑、辽宁地区满蒙文化、老工业基地、老式电车等就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或时代特色文化为主题展开课题训练,赋予现代设计应用。

2、敢于对“非遗”文化创新

今天,我们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强行保存已经过时的风俗习惯或传统技艺,而是尊重我们的历史,尊重我们祖先的创造,尊重社会历史的自然发展规律,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并从中寻找持续发展与创新的灵感与力量。

从生活需求、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立足于当下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不足,解决实际问题,做有用的设计、做暖心的设计。丰富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应用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激发学习信心,树立理想和价值观。只有将传统工艺产品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继承、创新和转化,才能让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这些都是从应用过程中生动而有效的渗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对传统设计、对非遗文化的创新。

3、深入拓宽思政教育与非遗文创的融合途径

科学选择非遗文创项目,注重选择有较强思政教育特色的项目,重视“非遗”文创项目在校园的传承,借助“非遗文创”项目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效。全力打造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互认互通的平台。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课题设计和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积极融入地方、服务地方。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意文化创用品设计》,《遇见大连——盲盒系列旅游产品设计》等对东北老工业区、大连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参与创作优秀的地方文化作品,发挥高校繁荣地方经济、文化的功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爱国、爱校、爱家乡的情怀。

充分利用好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对非遗文创项目进行调研、宣传。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更应坚定中国设计的立场,放眼大格局,提倡团队精神、讲究职业道德,激发学习热情,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让学生在干事创业中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政教育与非遗文创在高度契合中,更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