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保障文化繁荣发展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通过相关文化制度研究,揭示其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弘扬核心价值观、保护文化权益、引导舆论以及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作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指导地位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被视为最高指导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信仰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文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人民群众创造的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统一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在文化创作、文艺作品审美标准、文化教育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社会思潮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通过制度保障可以更好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这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媒体、文艺等领域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教育系统的监管,推动学校教育从小学到高校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就是很好的范例;加强媒体监管,引导广大群众正确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就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宗旨,倡导公序良俗;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注重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夯实坚实的制度基础

人民文化权益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文化权益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充分的文化权益。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2018年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推广法》明确了人民对文化权益的享有权利,要求各级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积极普及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宣传,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通过这一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的文化权益,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完善法律法规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人民的文化权利和义务,并为实现这些权利提供具体的保障措施。例如,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人民参与和创造文化的自由,明确文化产业的经营规范,构建公正、透明的文化市场环境等。同时,加强法律宣传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人民对自己文化权益的认知和维护能力。

四、确保正确舆论导向,完善引导工作机制

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在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等方面。舆论引导是一种公共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媒体等渠道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在快速变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加强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防范错误思潮的滋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加强媒体监管是确保舆论引导正确导向的重要措施。媒体是舆论引导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加强媒体监管有助于防止虚假信息、不实言论的传播,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规和制度,推动媒体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舆论监督,确保媒体报道符合正确的导向,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建立有效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是实现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的关键。这包括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党网等党媒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引导广大网民遵守网络道德和规范。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重要时事问题的舆论引导,组织专家学者、媒体人士进行深入研究和解析,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公众形成理性、客观的判断。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加强媒体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了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管要求,规范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此外,中国还推出了“正能量传播行动”,鼓励媒体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

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健全文化创作生产机制

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文化创作与经济利益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文化创作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是衡量文化创作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导致商业化过度、功利性强,忽视了文化多样性和精神价值的传递。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是推动文化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关键。社会效益是文化创作的根本目标,应当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包括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通过政府引导、产业规范、媒体宣传等多方合力,推动文化创作注重内容的品质、思想的深度、艺术的表达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秀文化产品的需求。

制度保障下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的完善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关键所在。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文化创作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文化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版权保护和市场监管,打击盗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构建公平竞争的创作环境。此外,还应加强文化创作的评价体系,鼓励和奖励那些具有社会效益的优秀作品和创作者,推动整个文化创作生产体制向着更加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6年发布的《关于健全文化市场体制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坚持社会效益至上的原则,强调在文化市场管理中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功利性。同时,文件还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如加强版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等,以促进文化创作生产体制的完善。

综上,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保障,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文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