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视角下中澳课程实训模块建设路径比较研究——以“国际货运代理”双语课程为例
摘要: 双语课程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双语课程中的实训模块建设尤其重要。本文在借鉴澳大利亚VET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以能力本位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新标准要求,依据前期调研,从课程实训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角度提出“国际货运代理”双语课程实训模块建设应以国际货运代理相关岗位能力为依托,以业务能力培养和语言能力应用为主线,设计完善的实训环节,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匹配水平。

澳大利亚VET(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即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简称,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关注和认同。其中,著名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职业技术继续学院就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资助成立的为学生提供VET课程的学校。除去59所TAFE院校外,澳大利亚还有5000多所提供VET课程的私立大专院校。此外,超95%的澳大利亚普通高中也会给高年级的高中生提供VET课程培训。VET强调实际工作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把课程内容和岗位能力统一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要求。培训时实行柔性的培训方式,注重岗位实际工作内容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学员的职业发展和提升提供支持,实现了“五对接”,即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课程与岗位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VET具有标准统一、突出能力本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显著特征。首先,VET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标准都是统一制定,所有的培训机构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教学,保证了培训效果的一致性。其次,VET课程类型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领域实际用工的范围,这给予受训者极大的选择自由度。再次,VET课程的学历文凭框架也很完善,从一级证书(CertificateⅠ)到四级证书(CertificateⅣ),还包含文凭证书(Diploma)和高级文凭证书(Advanced Diploma)以及职业证书(vocational graduate Certificate)和职业文凭证书(vocational graduate diploma),能够为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选择。作为“双高”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一部分,本研究团队成员参加了澳大利亚TAFE博士山学院(TAFE Box Hill Institute)的VET课程师资培训,并承担了学校“国际货运代理”双语课程建设路径研究的任务。双语课程建设中,通过借鉴澳大利亚课程建设资料,融入本土化案例和教学资源,并在VET课程设计基础上,结合现代物流管理新专业标准要及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的需要,对双语课程建设路径展开研究。

一、课程目标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课程标准,描述课程目标、授课内容及评价流程、指导方针、政策和标准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优化国际货运代理双语课程的要素和标准,并梳理出达到课程能力要求的绩效评价指标,保证学习与教学中的一致和连贯,也为引入外部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对比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可以看出,在澳大利亚VET课程中,更侧重岗位任务达成绩效标准,而我国的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则更多采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个维度来描述课程目标,更偏重强调课程目标设定的逻辑合理性。如表1所示。

截图1741067927.png截图1741067947.png截图1741067963.png表1. 中澳“国际货运代理”课程目标对比

二、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1.强调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对应

“国际货运代理”是澳大利亚VET中四级证书(Certificate Ⅳ)运输与物流培训包的课程之一,课程与国际货运代理岗位的能力要求有充分衔接,其主要工作任务包括:货运市场开发、客户沟通与服务、国际货物运输组织等。课程的设计具有实践价值,后续课程衔接五级证书能力相应单元,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在工作技能上突出强化最基本工作技能,能够完成工作;处理岗位任务中要求有一定交际沟通能力,能够进行流程处理;对于工作中突发意外能够有效应对,体现在如何去处理货运异常;并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和预防。

2.重视学情分析与基本技能要求

VET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课程所需要具备的语言、写作、数学和交流等方面的基础能力,重视学生个体学情分析,并匹配教学资源与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综合能力达成,侧重推进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工作任务的达成。“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复杂信息,用以理解预算信息描述;能够运用清晰的语言和逻辑来编制业绩报告;能够主动倾听和提问,征求他人的意见,并能在讨论、合作和谈判过程中建立融洽的关系。

3.坚持教学评价多样化

VET课程标准是在澳大利亚资格证书框架下开展教学,在资格证书框架下, 每个能力单元规定绩效标准。因此,VET课程在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时,注重在整个教学过程收集各个培训单元的能力证据及知识证据,并覆盖能力单元的所有绩效标准。其中,知识证据包括:货代操作和营销知识、工作部门的职能和个性要求、货代规则要求、营销策略要求(包括安全和隐私)、服务持续提升策略、问题识别和处理、客户服务流程等。知识证据部分的设计与我国课程中知识目标的描述基本一致。能力证据要求包含高效沟通和谈判能力、填写单证能力、服务改进即提升能力、熟练操作电子信息设备的能力、读写文件及信息提取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跨组织合作能力、灵活使用信息系统和工具能力等。这些能力证据与我国课程中的能力目标相似的也较高。在进行教学评价时,VET课程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求评价教师满足标准化注册培训组织的要求,并且评价时要满足评价方式与岗位工作要求、环境、程序及工艺技术相匹配。此外,如果学生能够提供相关评价证据,如资格证书、企业证明等,也可以视为评价依据。这与我国课程考评时以课堂表现及考试考核为主的方式有较大差异。

三、基于VET课程理念的“国际货运代理”双语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切入点,将课程设计与工作要求紧密结合

在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时,首先要深入走访企业和毕业生,对国际货运代理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等进行深入调研和梳理。

调研显示,国际货运代理相关岗位中,企业认为最为重要的五种能力包括: 岗位责任心、工作细心细致、良好的沟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信息工具使用能力。而这些基本能力和澳大利亚VET课程要求中的基本能力要求高度重合。我国部分企业提出,需求学校在课程实训中更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到EXCLE、WORD、PowerPoint等软件的操作能力。同时,部分企业还提出课程实训教学中要求注重学生数据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运用数据创造价值,辅助运输决策的能力,从而降低企业风险。

(二)梳理岗位核心任务,将完成任务的技能培养融入实训教学实施过程

1.基于国际货运代理岗位需求,构建课程实训目标

借鉴VET课程中岗位关键任务并结合岗位调研结果,构建出“国际货运代理”双语课程的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保留了传统课堂知识目标的相关内容 ,但弱化知识目标 , 只强调工作过程所需要必要的知识 , 强调业务与财务融合 ; 突出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理念 , 将 “ 责任 ” “ 细致 ” “ 沟通 ” “ 团队合作 ” 这些关键社会能力作为评价要素 , 结合课程思政要求作为素质目标 。

2.基于实际业务内容,重构实训教学内容

澳大利亚VET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能力习得的层次性,强调围绕岗位工作任务设计实训模块。而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课程的实训教学往往是按照准则顺序设计,从匹配理论概念的角度出发设计实训内容,如贸易术语选择,运费计算、线路选择等实训内容往往相互独立,使学生容易理解为货运代理实训就是算数、制单,忽略了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其实是提供给客户的服务这一基本属性。因此在重构的实训教学环节中,应摒弃传统课程实训中偏向解题与计算的训练,而应更加注重新技术、新场景的引入,在“服务”这个关键词之下,让学生根据不同业务对象,在“贸易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工贸一体企业”等业务场景下不断实践,以期获得螺旋式提升能力水平的效果。

3.围绕岗位能力培养,丰富教学手段

澳大利亚VET课程教学中,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服务和观察的角色。不是简单的做站在讲台的讲授人,要做学习者身边的指导人,学习者行为的观察者人。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实训教学中我们除了采用了常见的案例教学、项目实训等方法,还设计了角色扮演、虚拟仿真实训、岗课赛证融通等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手段。

例如在客户开发与报价部分,实训中采用了虚拟仿真的客户对话沟通平台,学生可以采用中、英文与虚拟顾客进行贸易合同、运输条款、发运条件、运输保险等内容的讨论,还能基于任务计算并完成报价。通过模拟真实的业务场景,学生能扮演货代员、跟单员等不同的岗位角色,能尽可能在课堂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客户服务与报价地全过程,从而提升业务操作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

(三)设计课程实训能力评价矩阵,突出能力本位导向

“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实训部分的评价过程应覆盖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实施的每个环节。借鉴澳大利亚VET课程的评价机制,设计符合“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实训的标准能力评价矩阵,覆盖所有课程实训的能力目标,明确评价证据及其收集方式。在课程实训部分一开始,教师就应知会学生课程评价的内容、方式、时间,以便学生准备资料或评价证据,让学生在学习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准备。此外,评价方式中引入企业专家评估。企业专家针对学生完成的实训任务和成果展示报告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实际岗位能力要求匹配程度进行评分并及时反馈,以提升对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准确性。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考核结果也能如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岗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学生成果证据,丰富学生成长档案。

参考文献

[1]王伟坚,李萍. 物流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3(A3):169-170.

 [2]张劲博,邵丹璐.髙职院校中外合作双语教学师资困境与突破—基于跨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7(11): 11­15.

[3]严中华.国外职业教育核心理念解读 一一 学习成果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0].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