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探究
摘要: 德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根本目标,要求学校教育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德育思想意识。小学时期的学生思想发展不成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正确引导,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在小学教育中,把握住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三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认知,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但就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认识,导致学生难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于现代小学教育而言,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德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德育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作用。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乱丢垃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重老师等行为,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上课迟到,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德育阐述“美与丑”“好与坏”,让学生认识到乱丢垃圾是不爱护环境的行为、顶撞老师是不礼貌的行为、迟到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品质。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中包含了与人为善、诚实守信、精忠爱国、勤俭节约等内容,是非常宝贵的教育教学素材,对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真、善、美”,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道德”和“法治”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模块,二者相辅相成,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小学生缺乏法治意识,认为法治离生活很遥远。法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实际案例讲述“法”与“德”,提高学生对法治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德育的实践策略

(一)文化引入,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德育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合理地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借助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充实课堂教学,还能够借助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引入与应用,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实现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承。如,在“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中,教师可向学生渗透汉字的发展历史,从“仓颉造字”说起,讲到甲骨文、金文……最后再到现代汉字,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使学生在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生成学习书法艺术、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的意愿。

再如,在“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中,教师可以中华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为传统文化渗透点,让学生在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下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道德素质的提升。比如,在程门立雪、圯上受书、曾子避席等成语故事中,让学生学会尊敬老师、尊师重道;在卧冰求鲤、黄香温席、鹿乳奉亲等成语故事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在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成语故事中,让学生勤学好学;在铁杵成针、水滴石穿等成语故事中,让学生形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均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中的宝贵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积极挖掘与开发可利用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接受健康、正确的文化熏陶,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下成长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二)结合生活设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法治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给学生讲解该课程教材,而是应该基于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相比于传统化的照本宣读,教材以外的内容拓展更能吸引学生听讲和学习。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情况来把教材内容显示出来,通过贴合学生日常生活来提高学生学习意识,理解和强化课本理论知识。尤其是教材中关于法治内容的学习,教师要结合生活情况进行讲解,增强学生法治观念,落实德育教学任务。例如,统编版小学六年级学习“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践来促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增强个人法治观念。在完成本课内容学习以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基于不同的场所公民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有哪些?比如,在‘生活与法律’板块内容教学中,在超市里、在道路上、学校中以及工厂等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遵纪守法?结合生活实际来说一说。”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法律保护带给我们哪些好处,并分析作为公民应该具备哪些法治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鼓励学生自觉遵守生活中的各种法律法规。

(三)科学指导学生学习

针对小学生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德育知识,创设逼真、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彰显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把实践和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化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还要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生活环境,寻找针对性的教育资源,结合这些生活体验和学习内容,形成和强化自己的道德认知以及道德体验,持续优化学习方法,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德育理论,强化德育实践能力,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发展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既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又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根本。身为教育工作者,务必有效落实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工作,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邹金娟.德育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根本[J].华人时刊(校长),2021(9):60-61.

[2]张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J].新教育,202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