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不断发展,但农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水稻育苗技术人员应该结合当地的水稻种植情况,选出优质的水稻种子,做好育苗工作,提升幼苗的品质。田间管理人员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水稻种植与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施肥与除草工作,并通过生物、物理、药物等多项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水稻选种播种技术
播种前,先要对水稻的品种进行认真的筛选。高产优质的品种,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还要考虑抗病性、颗粒饱满度、耐旱、抗逆性等因素。除此以外,还需要对种植区域的土地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分析土壤的主要成分、气候特性以及降雨量等自然因素,因地制宜地播种,这样才有助于水稻的种植和生长。
播种前,先要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找一个通风效果好而且背阴的地方将种子晾晒一段时间,通常为2—3天,这样就能够将处于休眠状态种子唤醒,使种子的萌发率得到一定的提高。晒种工作完成后,需要将种子用种衣剂包裹后进行浸泡消毒,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类病害和虫害的发生概率。当种子萌芽长度达到了1毫米时,便可以进行播种。播种的最佳时间通常是4月初,到了4月末的时候必须要完成播种工作,最佳的播种气温则是在14—18℃之间。播种完成后,再用营养土将其盖实,厚度在0.5—1厘米之间,种子以不裸露为准,之后盖膜。另外,在盖膜时采用拱架小棚盖膜能够很好地提高出芽率和避免烧苗。
1.2水稻育苗技术
想要获得较高产量就必须要保证秧苗的质量,所以应先选择一个好的育秧苗床。育秧苗床要保证其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且偏酸性、日照要好、运输方便,保证植株能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具体需要培育多少秧苗,要结合移栽的数量和地域特点,以及秧苗的质量等多方因素综合考量决定。用种量:籼稻1—1.5公斤/亩,粳稻2—2.5公斤/亩。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为1∶15。在做苗床的时候,可以施加充分腐熟过的猪粪,以此来提高施肥效果。具体的施加方法为,前翻地,配施肥,用量为3—5公斤/亩。之后将土地耕细整平。营养土的配置是将腐熟的猪粪和无盐碱园土以4∶6的比例混合,然后添加适量的水稻壮苗剂,将其混合均匀后用作苗床的营养土。育苗环节关乎水稻产量和秧苗质量,因此,要特别重视。
1.3水稻高产施肥技术
施肥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营养充足。在水稻施肥过程中,一般采取的是前促、中控、后补的方式。
基肥:将尿素和磷酸二铵,以及硫酸钾混合,用量分别为3公斤/亩、10公斤/亩、6公斤/亩。将以上三者搅拌均匀在大田整理时做水皮肥进行施肥,施肥深度要达到5—10厘米深的土层中。
分蘖肥:将硫酸铵和硫酸钾,以及硫酸锌三者混合调配,用量分别为25公斤/亩、7.5公斤/亩、1.5公斤/亩,或者也可以用20公斤/亩的尿素代替硫氨酸,调和均匀后进行施肥会有很好的效果。
调控肥:以10公斤/亩的用量施加尿素。若出现长势不均,或是发生叶片泛黄的情况,需要再追加一次施肥。
孕穗肥:拔节孕穗时期是水稻的生长速度最为迅猛的时期,同时,这时也是水稻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在这一时期可以施加20公斤/亩的复合肥。
1.4水稻灌溉技术
水稻进入生长期后,水分管理成为了一项最为关键的工作。由于水稻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水分的量是不同的,因此掌握好每个阶段的灌水量就非常关键。通常除了地势高燥和施肥期等比较重要的时期以外,过了分蘖期之后都需要勤浇水浅灌溉。若是遇到了高温干旱的气候,或是遇到了风雪天气,就需要酌情增加灌水量。灌水时,将水层控制在5—10厘米。一些处在低洼地带的特殊的稻田,由于排水效果不好,在进行水层管理时要多加注意,不能让水过深。当总茎数达到了合理群体的时候,要注意晒田,同时要多注意土壤的透气,保障良好的通透性,以便促进秧苗生根,更有利于生长。到了灌浆后期,可尝试采用浅、湿交替的方式来进行灌水直至水稻成熟。
1.5水稻除草技术
稻田里会生长一些杂草,这些杂草会夺走一定的养分,从而使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最常用的除草方式,就是在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以化学药剂进行除草。目前已知能够影响水稻生长的杂草主要有稗草、稻稗、李氏禾、千金子、水莎草等。在移栽田中常用的除草剂有稗剂、禾大壮、莎稗灵、二氯喹啉酸等,可与磺酰脲类除草剂配合使用,有时也可混用。在早育秧田中常用的除草剂有丁草胺、扑草净、杀草丹等。
2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2.1水稻常见病害的控制要点
水稻的纹枯病和叶枯病是水稻种植中容易出现的病害,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直接影响。纹枯病在发病初期,叶鞘上会出现暗绿色的椭圆形斑点,这种斑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最终中间呈浅棕色或者灰绿色,边缘则呈棕色。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由于施肥过量或者受高温、高湿的环境影响,导致病菌在水稻上滋生,使水稻呈现出枯萎的症状,叶片卷曲枯萎,叶枯病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对水稻的病害进行防治,首先需要保证水稻有清洁的生长环境,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病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可以通过修建引水沟的方式,使水位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在可能出现病害之前,可以适当喷洒药物进行防治。产生疾病后,要迅速确定疾病的种类,针对性地调整耕作,避免扩大疾病发生范围。如果不了解疾病,不要盲目用药,应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后再进行防治,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
2.2水稻常见虫害的控制要点
在水稻种植中,常见的虫害有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虫害会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通过破坏水稻的各个部位,导致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如果不及时清除残留的虫卵和分泌物,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5]。防治虫害不仅要在前期进行物理防治,还要在虫害发生后及时进行化学防治。通过使用杀虫剂,救治已经产生虫变的水稻,避免虫害范围扩大造成巨大损失。
对于稻纵卷叶螟,可以通过药品进行及时防治,在虫卵孵化的高峰期用1000倍的药液浸泡秧苗后再栽种,破坏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对于稻飞虱,可以通过喷洒扑虱灵(噻嗪酮)进行防治,着重喷洒在水稻的中下部。喷洒的农药要适度,过量的农药会使水稻种植出现化学污染问题,适量的农药才能保障水稻正常生长。
结语
水稻高产栽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栽培环环相扣,每一步均与水稻品质相关,任何环节出现失误均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广西地区农户应当结合当地水稻栽培自然环境与技术设备合理运用栽培技术,同时做好防范病害工作,采取适宜的病害整治技术,保障水稻高产,推动广西地区的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岑继清。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与常见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8):95-96.
[2]潘君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主要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