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对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探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结果在对比上具备有效性,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人数为74位,这74位患者收治时间在2018.01月~2020.12月之间,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为确定治疗疗效,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力量恢复情况以及HSS评分等数据,探究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对比分析整理后发现,对患者采取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后,患者的下肢力量明显得到恢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p<0.05从统计学角度上来看,具有实际对比价值。结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通过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可以使患者的下肢力量得到恢复,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改善。

KOA作为常见关节疾病,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与患者疲劳过度有关,KOA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膝关节肿痛,下肢无法正常用力活动等情况,如果没有对患者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使患者的膝关节失去运动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对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干预,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本次对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效果进行探究,确定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在2018.01月~2020.12月就医患者中,选择74位患者观察,患者各基线资料差异较小,观察组:观察组患者37位,病患年龄在(54.20岁~73.93岁)之间。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总数为37人,病患年龄在(53.19岁~74.26岁)之间。患者选取的标准为:

①患者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②将存在骨质疏松以及膝关节曾经做过手术的患者排除在外。

③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可以配置治疗。

1.2治疗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膝关节治疗,对患者进行下肢功能训练以及关节康复运动。在距离患者髌骨二十厘米的距离照射患者膝关节,每周进行两侧红外线理疗,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对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指导,屈伸患者的膝关节,可以让患者模拟蹬自行车的动作,以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三组的运动。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下肢力量进行训练,具体训练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①平衡训练,首先使患者保持站立的状态,然后进行双腿平衡板训练,分别在睁眼以及闭眼状态下锻炼十分钟,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

②本体感觉训练,将患者的眼睛蒙住,使患者在失去视觉的状态下,进行膝关节运动,将膝关节伸展至不同角度,每次锻炼十分钟,使患者的自我感知能力增强。

③患者维持在站立状态,对患者进行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胯部训练,稳定提高患者的下肢爆发能力。

④使患者维持在每分钟65步的频率步行,每次训练半小时,强化患者下肢耐久性。

患者需要在医务人员以及家属的协助下,接受为期70天的训练。

1.3评价方式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探究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的优势。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力量恢复情况以及HSS评分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p<0.05,证明对比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根据两组互相之间的结果对比,可以获得以下详细数据以及观察组优势,具体数据分析内容如下表:

表格1患者下肢力量恢复情况对比

11.png

表格2患者部分HSS评分对比

12.png

3. 讨论

KOA作为常见关节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膝关节正常活动,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导致患者的膝关节发生畸形,使患者丧失活动能力,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使患者的下肢功能得到持续性的改善。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以对照组为比较组别,对比患者30S站起次数、单腿站立时间、股四头肌Kendall评分,观察组数据为15.21±1.36、23.93±1.03、88.93±1.36,对照组的数据为11.23±1.29、17.25±1.32、70.21±1.23,观察组使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可以进一步恢复患者的下肢力量,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活动能力。

综上,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效果较为优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惠洁琼,黄婷婷,才礼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14):1914-1917.

[2]梁童婧,杨晓露,黄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04):33-37.

[3]郑木如,陈国健,刘美冰.高频超声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01):143-146.

[4]魏坤阳.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04):73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