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有这样一件艺术珍品,其表面附满青釉,卧凤式提梁、形象征性壶盖、狮形流、牡丹纹圆球状壶身,倒注壶的底部中心中心位置有一个梅花形的注水口连接壶内的漏柱,以其独特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先进的工艺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成为耀瓷群秀中的翘楚。
一、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的造型概述
青釉提梁倒注提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足径8.7厘米。壶身呈圆形,整体形似柿子。提梁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随时准备飞翔。在壶口有一只侧卧的长嘴的狮子,还有一只幼狮在腹下,自然灵动。又被称为“三王壶”。壶的装饰元素虽然繁杂多样,但每一刀雕刻工整整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这也是耀州瓷器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奇特的一点是壶身没有盖子,需要将壶身倒过来,注水口在湖的底部,而注入水酒后正立过来却还不会洒出来。
二、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的设计功能研究
从设计视角进行分析,青釉提梁倒注壶是用来盛放酒、水等液体的功能毋庸置疑,而笔者更关注其倒注式的奇特构造与之设计功能间的关系。
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的优点在于即使在壶身晃动的情况下,注水口也不会有液体流出,而仅有的小小的流口也很难将液体洒出。并且,这种几近封闭的独特构造,不易进灰染尘,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而根据倒注壶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这类早期倒注壶多是提梁式的,这种提梁式的设计本就是为了满足便于携带、移动的使用功能需要。所以,倒注壶的倒注式构造,首先应是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构造更大程度上是在强调其美学功能的需要,而不只是从功能的角度进行设计。因为该壶的伏凤式提梁并不是当时的平民百姓可以僭越使用的,这是贡瓷的一个常见元素,且此壶又以凤凰、狮子、牡丹分别为百鸟、百兽、百花之王而别称“三王壶”,为皇室贵族所专用。而五代时期的耀州窑恰恰是贡瓷生产地之一,耀州窑遗址所出土的朝廷太官署烧制的“官”字款贡瓷淘汰品碎片也可以印证这一史实。可见,作为贡瓷存在的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所要满足的不单单是器物本身使用功能的需要,更要通过奇巧的工艺来强调其美学功能的需要,从而完成进贡任务达到以供皇室享受的目的。
三、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的生产技术研究
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最为独特的一项生产技术便是漏柱设计工艺,这也是其能够成为耀瓷中出类拔萃之珍品的核心所在。这项技术主要利用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原理”,就是向底部相同的两个容器中注水,在保持静止的条件下,两个容器中的水位高度应是等高的。对于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来说,起到连通作用的便是壶内部的两个漏柱——一个是连接狮流的出水管,一个是连接底部梅花孔的注水管。当把壶身倒过来时,可以看见梅花孔,从注水管将液体倒入壶内,只要壶内液面高度不超过出注水管高度,壶内液体就不会从狮子口流出;当我们把壶正立放置时,只要壶内液面的高度不超过注水管的高度,壶内的液体就不会从底部的梅花孔中流出。漏柱设计正是古代陶瓷匠人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素养的体现。
五代时期的耀州窑呈现出通体光泽莹润,胎质细密的特点。并且,南方龙窑还原焰烧瓷技术在唐中期就引进到北方。从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饱满的腹部及高且外撇的圈足看,有受唐代金银器制作风格的影响,最突出的便是刻划出柔细的线纹图案和与浮雕相近的贴花技艺,多变的线条和多样的装饰手法也成为五代时期耀瓷的显著特征。青釉提梁倒注壶综合应用了刻、划、剔、捏塑、贴塑、模印等装饰技法制作而成。
四、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的当代设计映射
究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的艺术特色其一在于其造型设计自成一格。首先在于其提梁,通过捏塑的装饰技法设计成一圆眼短吻的凤鸟形象,伏卧于提梁顶端,雄视前方,有振翅欲飞之势,颇具气势;其次在于与提梁相接的象征性壶盖,用立贴塑的技法和壶身相连;通过捏塑的装饰技法做成一对正在哺乳的母子狮形象,幼狮伏卧于母狮腹下,正在津津有味地吮吸乳汁,显得憨拙可爱,母狮的前肢伏地,后肢蹲卧,抬着头,眼睛睁得大大的,表情很凶,张开的口就是壶口,可以说相当逼真了;壶身中部位置通过剔刻的装饰技法满刻繁复华丽的缠枝牡丹花纹样,下面是一周莲瓣纹;就连壶底注水管口都被别具匠心地设计成五瓣梅花的样式。如此卓诡不伦的造型设计与其新颖奇特的结构设计,可谓巧夺天工,使得这件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
这样的艺术手法充满趣味性和自然的生机,合理的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器物相结合,也广泛地应用现代设计之中。艺术的生命根植于自然,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体和非生命物质的颜色、形态、肌理等都是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造型结构特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角度,能清楚的了解到图形属性的文化内涵与美学内涵。首先是自然形态从最初形态的仿生到符号的重构。其次,基于现代图形设计框架下的图形语言、设计方法的应用方法,自然纹样图形化的转换方式及转换路径都彰显着设计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自然形态与图形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形态的图形化转换给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及自然形态中丰富的视觉语言所激发出的不同的设计思维方式,而现代设计也正需求的就是自然设计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这种整体端庄典雅,细部古朴稚拙的艺术特色就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农牧文化交融的体现。五代时期的耀州窑,临近党项、羌等少数民族势力,精美的刻花装饰,犀利流畅的刀法,与草原民族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而壶身上的连珠纹,也是受到域外艺术文化的影响的结果。
其二就是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原理”的运用,在现代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日常生活中各式茶壶的基础造型,壶嘴高度不能低于壶身的高度,否则茶壶内部水还没有倒满,水就已经从壶口溢出来了。排水管的U形“反水弯”。水塔和水龙头之间构成连通器。乳牛自动喂水器。
五、结论
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从造型、文案、技法、连通器原理方面分析,在现代的我们均能找到其存在的影子,在一千多年前的人们就得以掌握运用。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是陶瓷匠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及人文素养,在继承和发展前朝陶瓷生产技术的同时,受到草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在造型设计和结构设计上别出心裁,终使其成为耀州窑青瓷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参考文献
[1]史秀海.设计视角下的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研究[J].明日风尚,2018(22):357.包安琪,跳跃.青釉提梁倒注提壶[J].环球人文地理,2021(01):106.
[2]程波涛,孙丽媛.宋代婴戏图的民俗文化释读[J].韶关学院学报,2020,41(07):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