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的CT诊断
DOI: 10.12721/ccn.2021.157053, PDF, 下载: 298  浏览: 2994 
作者: 姜红梅
作者单位: 鹤矿肿瘤医院
关键词: 甲状腺癌;CT诊断;检查;体层摄影
摘要: 目的:分析了甲状腺癌的CT检查表现以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某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接诊的35例甲状腺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这些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存在肿瘤的大小、形态不规则以及密度不均匀特征,其中31例患者存在边缘不清晰,10例患者存在沙砾状、斑点状钙化现象,15例患者存在囊变区变化不明显的针状,18例患者扫描之后存在不均匀强化的特征。结论:甲状腺癌的CT表现以及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的特征性,对诊断鉴别和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CT对甲状腺肿瘤定性和周围组织器官关系评估有着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加,健康检查力度越来越大,病情检查措施也越来越严格。在这些检查工作中,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癌患者被发现,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在临床诊疗中该做哪些检查,成为业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甲状腺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目前临床检查中常用的方法包含了放射性核素检查、B型超声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检查体系,但是影像学鉴别甲状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也导致了因甲状腺误诊造成治疗误差,为此这里选择了某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接诊的35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甲状腺癌CT诊断表现以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择了某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接诊的35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这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小的为24岁,最大的患者79岁,平均年龄48岁。在实验中这35例患者经过手术证实均为甲状腺癌患者,通过对患者术前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2例患者临床体检中存在可扪及肿块,13例患者经过超声检查之后发现病情症状,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采用CT扫描检查,病情为手术和病例证实。在研究之前与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开展手术之前均采用了螺旋CT检查,扫描范围自声带水平到胸廓入口处,扫描层厚设定为3mm,螺距设定为0.75mm进行连续扫描。先进行常规平扫,然后利用欧乃派克及碘佛醇静脉注射,与动静脉以及宴请增强扫描并且测定甲状腺体的病灶CT值。CT成像采用两名资深临床医学人士进行判断,两名医师均是从业多年且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观察病灶的大小、位置、边缘、形态以及密度,由此断定病灶累以及淋巴结转移范围,诊断不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多人分析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在CT检查的时候,利用螺旋CT检查设备不仅能详细的了解到甲状腺肿块的特征,还能科学断定周围组织器官的影响,对于良恶性甲状腺肿瘤都能够及时的确定,并且给出治疗方案。就CT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这些患者中甲状腺边缘均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其次,颈淋巴结存在多发性肿块以及周围变形较为突出,甲状腺病变与单一砂砾钙化相同;最后甲状腺绕器官蔓延且存在更低的密度。

2、结果

2.1、病理

35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表现出乳头状癌;6例患者表现出滤泡状癌;3例患者出现未分化癌;4例患者为混合型癌;还有4例患者为髓样癌。

2.2、CT表现

这些患者的病变区甲状腺均出现异常变化,主要以肿大现象为主。肿瘤大小不易且形态迥异,密度也表现出不均匀低密度。其中4例患者的甲状腺边界表现的比较清洗和完整,剩下31例患者的甲状腺表换极为不清晰。肿瘤内部的沙砾状、斑点状钙化患者表现出10例,肿瘤内更低谜底坏死或者囊变区15例,囊壁区域囊壁厚度薄厚不均匀。18例患者通过增强CT扫描之后发现不均匀强化特征,病变呈浸润性生长趋势,同时想周围软组织侵犯,颈部肌肉以及血管鞘和皮肤侵犯患者有5例。颈部肌肉&血管鞘和皮肤受侵犯 4例,表现为甲 状腺局部边缘连续性的中断, 伴邻近脂防间隙内 浸润。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16 例,其中颈部单侧淋巴结转移12例" 双侧淋巴结转移4 例。

3、讨论

3.1、甲状腺癌发生原因

甲状腺是目前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在目前肿瘤疾病中占2%左右,男女发病比率为1:3.2.经过相关研究表明, 自发性甲状腺癌非常罕见,但是同时服用位素点食物,促甲状腺激素增长过快,长年累月的积累,造成甲状腺物质或者放射结外照射及甲状腺切除等综合作用,极容易引发甲状腺器。在甲状腺肿瘤恶化病变的过程中,最早出现在滤泡上皮细胞增长,进而逐渐产生甲状腺癌,最终引发癌变,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3.2、甲状腺癌的CT诊断

CT诊断是判断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组甲状腺癌的CT表现可见不同类型的甲状腺肿瘤与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块、甲状腺瘤合并感染等问题一旦出现,极容易影响到造影结果,进而引起诊断和辨别困难,因此在甲状腺CT诊断的时候,要结合甲状腺病例表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乳头状癌:本次研究中乳头状癌占51.4%,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肉眼观:肿瘤一般呈圆形,直径约2-3cm,无包膜,质地较硬,切面灰白,部分病例有囊形成,囊内可见乳头,故称为乳头状囊腺癌。镜下:乳头分支多,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间质(真乳头),间质内常见呈同心圆状的钙化小体,即砂粒体,有助于诊断。乳头状癌有时以微小癌出现,癌直径小于1cm,临床又称之为“隐匿性癌”。

其次,滤泡癌占17.1%,一般比乳头状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肉眼观:结节状,包膜不完整,境界较清楚,切面灰白、质软。镜下: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少数病例由嗜酸性癌细胞构成,称为嗜酸性细胞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再次,髓样癌占11.4%又称C细胞癌是由滤泡旁细胞(即C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属于AUPD瘤。肉眼观:单发或多发,可有假包膜,直径约1-11cm,切面灰白或黄褐色,质实而软。镜下:瘤细胞圆形或多角、梭形,核圆或卵圆,核仁不明显。

最后,未分化癌占20.1:又称间变性癌或肉瘤样癌,较少见。肉眼观:肿块较大,病变不规则,无包膜,广泛浸润、破坏,切面灰白,常有出血、坏死。镜下:癌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象多。

综上所述,CT检查主要采用断层扫描,是具有良好组织对比性的造影技术,能够清楚的现实甲状腺癌的大小、位置以及形态,同时深入分析甲状腺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和钙化的现象。可以说,熟悉甲状腺癌的CT表现,不仅能够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科学准确的设定临床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灵生, 董艳霞.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 029(002):323-326.

[1]李海传. 甲状腺癌的CT诊断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v.19(40):185+187.

[1]J.H.Lee, E.J.Ha, J.H.Kim,等. 深度学习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CT诊断中的应用[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9, v.42(06):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