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时代价值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一体的过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理论成果,解决了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留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回顾过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总结基本经验,有利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最初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之带有中国特色。经过多年的丰富和完善,基本有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具体化,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民族化,三是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现代化,四是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实践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同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的转换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两者的关系是先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然后才有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思想理论从传播宣传转换适应发展创新的过程。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推衍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象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象包括整体对象、本质对象、基础对象、核心对象、精髓对象、根本对象等诸多层次。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对象—理论体系的中国化

一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基本原理的内容中国化。二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基本原理同其所适应的环境联系起来理解并加以中国化,脱离了相关环境,这些原理很难存在,所以不能割裂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性对象—普遍性原理的中国化

逻辑上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普遍性内容二是特殊性内容。因为特殊性的内容只适用于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随着时间的变迁,会失效。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象应主要是指普遍性内容的中国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性对象—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三大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政治经济学在其中占有基础地位。因为,没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哲学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政治经济学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基础,他们都是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服务。因此,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中心。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成果都是应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各个领域的对象而获得的,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象的精髓。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对象—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情感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理论体系,而且也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和情感。马克思主义立场即是无产阶级的立场,人民群众的立场。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其中的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和无限热爱人民群众的情感也中国化。

三、理论成果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至今已经有近百年。在这样一个理论与现实不断结合的探索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进程中,毛泽东思想经历了产生、发展、走向成熟的几个历史阶段。

1.党在大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纷纷以失败而告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放弃了“苏联经验”,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也标志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2.进入土地革命和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反对“本本主义”,提出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进入发展时期。

3.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新中国的成立,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推动毛泽东思想日益走向成熟。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造,发展建设中国的实践历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至 “文革”十年,经济停滞不前,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慎重反思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了经验,提出:要按照实在,在实践中探索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中国 “富起来”,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2.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世界范围内许多长期执政的政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成了中国共产党亟需思考的时代课题的根本方向。江泽民先后提出了“三个着眼于”、“四个如何认识”的观点,均是与时俱进的观点。

3.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与经济增长相伴的发展问题、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凸显。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指出了基本途径和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4.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有开创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和国家新时代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飞跃。

四、时代价值

总结近百年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一脉相承的理论成果便是马克思主义在主题上的集成,在时代上的发展。这些理论成果准确认识并科学解答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真理魅力。

结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但是时代在改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走在时代前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能源和动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2]邓纯东主编.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1

[3]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4] 王树荫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5]马俊峰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5

[6]常绍舜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科学研究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3

作者简介:王艺臻(1991.10-)女,汉,甘肃白银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兰州市,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