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分层针刀松解术、穴位放血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分层针刀松解术、穴位放血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例数为86例,将所有患者应用电脑抽号法进行分组,以对照组、观察组作为分组命名,两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43例、43例。对照组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分层针刀松解术、穴位放血联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腰椎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炎症指标、生活质量。结果:经对两组有效率加以评价,观察组有效率数据更高,P<0.05。经对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加以评价,观察组更具优势,P<0.05。经对并发症发生率加以评价,观察组数据更低,P<0.05。经对炎症因子水平加以评价,观察组数据更接近正常范围,P<0.05。经对生活质量加以评价,观察组实际数据更高,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过程中采取整体分层针刀松解术、穴位放血及针灸结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并发症,且降低疼痛程度,患者的腰椎功能有所改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随之升高,具有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在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患。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生活习惯的影响,腰椎间盘各个部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导致髓核从纤维环突出或者脱出,引起腰部和腿部疼痛或者麻木。腰椎间盘突出不仅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式众多且效果不一,根据不同类型可将其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2]。需要注意的是,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存在风险大、复发率高的问题。而保守治疗方式也存在诸多治疗方法,单一某一种治疗方法往往起效缓慢,治疗时间较长。予以患者整体分层针刀松解术、穴位放血联合针灸治疗方案(下文称针刀刺血针灸三联疗法),可缓解相关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择取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作为样本,观察针刀刺血针灸三联疗法的实施效果和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择本院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样本,将所有患者应用电脑抽号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4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女性:23/20例,年龄区间经统计为48~74岁,平均范围经计算为(61.47±5.89)岁;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女性:24/19例,年龄为46~76岁,平均(61.52±6.0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资料进行比较后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予以患者针灸治疗,具体为:医务人员取患者双侧气海俞、肾俞穴、夹脊穴、环跳穴、环中穴、秩边穴,承山穴、阳陵泉穴、阳交穴、殷门穴等。医务人员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对患者的穴位皮肤使用碘伏进行消毒,使用一次性无菌针针刺入患者的穴位,患者腰腿部穴位进针得气后将艾团插到针柄上,点燃后放置在距离患者皮肤2~3cm的位置,针灸时间控制在每次30min,1次/d,共治疗14d。

观察组针刀刺血针灸三联疗法,针灸治疗同对照组,然后采取整体分层针刀松解术,具体为:第1次治疗点位,医务人员在患者的腰椎夹脊穴、阿是穴进行治疗。在第2次治疗中,点位主要包括:下肢殷门穴、双侧承山穴、秩边穴、委阳穴。在第3次治疗中,点位主要包括:双侧京门穴、环跳穴、环中穴、下肢阳交穴、中渎穴、膝阳关穴。每次针刀治疗后选取二至三个穴位,用医用真空气罐拔罐放血,穴位选取以靠近患者阿是穴为主。每次针刀及放血治疗间隔两天。在操作中,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对治疗点位区域使用碘伏进行消毒,在各个点位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方式,然后使用小针刀开展各项操作,刀体垂直于患者的皮肤,将刀口线和人体纵轴保持一致,医务人员遵从4步进针刀原则,在其出现酸胀针感后横剥3刀并将其拔出,医务人员使用无菌棉球对局部进行压迫,止血时间控制在5min,然后将针眼使用输液贴将其覆盖,医务人员使用医用胶带将其固定。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在治疗后卧床休息,时间控制在30min。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治疗效果[3]。②对比腰椎功能(JOA评分)及疼痛程度(VAS评分)[4]。③对比并发症(马尾神经综合症、腰椎滑脱、腰腿部肌肉萎缩)发生率。④对比炎症因子水平,包括:TNF-α、IL-1β、IL-4[5]。⑤对比生活质量(QOL-100评价)[6]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3.0软件分析观察参与实验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数据,计数在表述时,运用(%),以“x2”检验;计量资料在表述时运用“x̄±s”表示,以“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效果

经对观察组、对照组所抽取患者的有效率加以评价,观察组数据更高,P<0.05。

表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301.png

2.2  对比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

经对观察组、对照组所抽取患者的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加以评价,观察组更具优势,P<0.05。

表2: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对比(x̄±s)

303.png

2.3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经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所抽取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以评价,观察组数据更低,P<0.05。

表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03.png

2.4  对比炎症因子水平

经对观察组、对照组所抽取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加以评价,观察组数据更接近正常范围,P<0.05。

表4:两组炎性指标对比(x̄±s)

304.png

2.5  对比生活质量

经对观察组、对照组所抽取患者的生活质量加以评价,观察组实际数据更高,P<0.05。

表5:两组生活质量对比(x̄±s)

305.png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高,多出现在L4/5椎间盘,L5/S1椎间盘的患病率次之,发病后出现区域性疼痛,涉及腰骶部、臀部、大腿外侧、足后外侧等[7]。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和外邪侵袭、诸伤劳损等具有很大的相关性[8]。众所周知,阻遏经脉气血、产生腰部及下肢疼痛。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期间,相关医务人员使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整体分层针刀松解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筋结,并对经络气血进行调畅,并保持患者腰部正常生理功能,对其疗效提升、预后改善具有积极作用[9-10]

研究发现,经对两组有效率加以评价,观察组有效率数据更高,P<0.05。在实际治疗期间,单纯采取针灸治疗方案,虽然可维持腰椎平衡,但是无法彻底根除。通过使用整体分层针刀松解术,具有疏通经络的效果,帮助患者重建脊柱动态平衡与腰椎静力平衡,配合穴位放血可快速为神经根和血管减压,联合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帮助腰突症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提升。经对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加以评价,观察组更具优势,P<0.05。采取针刀刺血针灸三联疗法治疗,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调畅气机,促进腰椎神经根血液循环,可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且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最大限度上提高了治疗水平。经对并发症发生率加以评价,观察组数据更低,P<0.05。实施针刀刺血针灸三联疗法治疗,有效松解患者的筋膜、韧带及肌肉等,改善软组织张力,缓解患者症状,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经对炎症因子水平加以评价,观察组数据更接近正常范围,P<0.05。采取联合治疗,积极改善神经根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和血管刺激,帮助其缓解疼痛。并且调节骨盆向下肢外侧的力学传导,调理腰骶、盆底力学平衡,增强软组织张力,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功能。除此之外,患者规范治疗后并发症风险降低,提升了临床疗效。经对生活质量加以评价,观察组实际数据更高,P<0.05。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工作中,通过实施针灸治疗及整体分层针刀松解术,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且并发症有所减少,且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明清,杜雪霞,刘红平,等.刃针筋膜松解术结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1):313.

[2] 曾清明.硬膜外麻醉结合中医手法松解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9):1519-1521.

[3] 董蕊,杨旭,徐幼苗,等.CT引导下腰椎间盘化学松解微创介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1,18(12):42-44.

[4] 梁爱军,杨文慧,谢小燕.激痛点针刺联合神经手法松解术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6):121-123.

[5] 刘名峰,彭淑献,林丽娟,等.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术联合骨骼肌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21):102-104.

[6] 白建,吕世伟,亓鹏浩,等.刃针松解术联合益气化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20):105-110.

[7] 赵婷婷.针刀整体松解术配合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2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7):64-65.

[8] 张荣媛,季杰,郭彩凤,等.温针灸联合三维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13):123-126,191.

[9] 詹莉君,陈慧娟,郑建娣,等.针灸联合中频脉冲整体治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9):133-135.

史倩芸,秦小怡,潘芳芳,等.益肾活血汤联合针灸治疗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对TNF-α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2,29(6):99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