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联合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苏醒时间、神经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摘要: 目的:讨论及研究音乐疗法联合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苏醒时间、神经功能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70例,时间范围2022年2月份至2023年2月份,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35例,甲组提供常规唤醒护理,乙组提供音乐疗法联合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乙组患者苏醒时间更短,神经功能更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提供音乐疗法联合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可以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减少对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患者并发症的产生,值得推广。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常见的危重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与颅内血管压力增加以及动脉粥样性硬化导致的脑实质减少继而颅内血管破裂引发出血,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而且该类患者在手术后会出现昏迷,患者昏迷的时间越长,其康复效果越差【1】。故针对于该类患者通过有效的刺激,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有利于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以及再生能力,促进脑部轴突的生长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组,提高患者的脑部血流量,降低对患者的脑部损伤程度,传统的唤醒多通过拍打患者的肢体,呼吸患者的名字等方式刺激患者,但该种效果欠佳。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为患者提供四感联合促醒刺激结合音乐疗法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苏醒,提高患者的预后,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70例,起始时间2022年2月份,截止时间2023年2月份,年龄范围59-85岁,平均年龄72.65±1.54岁,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P>0.05,可进行研究。

1.2方法

甲组的患者提供常规的护理,指导患者家属呼唤患者的名字,以及患者在意的事物的名称,经常为患者进行擦拭身体,保证患者的口腔卫生,协助患者翻身,护理好眼部等;乙组的患者提供音乐疗法联合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具体包括:1、为患者提供音乐疗法时,为患者使用耳机播放轻音乐,保证室内处于宽敞明亮的状态;与患者的家属有效的沟通,依据患者的性格、爱好,播放患者喜欢 的歌曲,歌曲以舒缓的音乐为主;控制好音量,每次时间为半小时,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方案。2、四感联合促醒刺激,听觉刺激,语言刺激,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期间,应将患者视为意识清醒的患者,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介绍生活中的趣事,并通过电视播放患者喜欢的节目,提高声音刺激的效果;视觉刺激,依据正常的作息时间,每天晚上定时开灯,定时关灯,通过灯光刺激,每次刺激五次,为患者进行瞳孔照射刺激,照射患者的瞳孔,每次30秒。触觉刺激,护理人使用温生理盐水擦拭患者的四肢,每次十分钟,每天进行两次;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刺激患者的关节,每天20分钟,每天2次;嗅觉促醒刺激,选择适量的精油加入100ml蒸馏水中,之后滴中纱布上,并放置在患者的头部,每天一次,每次10秒【2】

1.3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的苏醒时间、神经功能和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到的计数用n%表示,检验通过X2。计量资料使用(x̄±s),检验通过t,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研究。

2  结果

2.1乙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更短,P<0.05。

分析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x̄±s,d)

截图1741748531.png

2.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更佳,P<0.05。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分,x̄±s

截图1741748541.png

2.3乙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

截图1741748553.png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易出现昏迷,患者昏迷时间的延长,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故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唤醒,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3】。音乐疗合联合四感联合促醒护理,缩短了患者的昏迷时间,四感联合促醒刺激,可以刺激患者的感觉器官,音乐刺激可以提高颅内区域的血流量,为神经系统的康复提供了生理基础,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臧珍珍,王永勤,党志霞.音乐疗法联合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病人苏醒时间,神经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22, 20(4):523-525.

[2] 周坤.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 12(6):4.

[3]周友彬.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