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建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摘要: 党的十九大对青年寄予“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的殷切期望,也对青年工作提出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的时代要求。本文就核电建安企业在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析,为性质相同或相似企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2021年4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迈进。在这一宏伟进程中,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极其重大而特殊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他们是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的生力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主力军。作为核电建安企业要如何做好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保持青年人才队伍稳定,充分发挥青年的主力军作用,实现青年人才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实现青年人才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是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人才发展战略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特点及青年员工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鉴于建安企业的行业性质,工程项目追求“短平快”,项目周期短,人员流动性大,男女从业人员比例失衡,施工环境相对艰苦。尤其是核电建安企业大部分工程项目都远离都市,远离繁华区域,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相对较差,工作与生活单调,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社会配套资源相对匮乏,给其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对青年员工婚恋,以及已婚家庭安家落户、赡养父母、看病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其次,建安企业青年员工大多生活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及技能施工的人员偏多,受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职数限制,青年的晋升和个人发展激励机制不能满足现阶段青年的成长需求;同时,部分单位日常工作任务重,青年工作加班多,学习与培训时间很受限,个人成长缓慢。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青年在工作、思想,以及生活上压力都较大,付出大于回报,内心感觉很受挫,存在感、归属感不强,思想出现不稳定等。因此,作为核电建安企业在如何做好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方面,最主要的是如何想办法留住青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信得过、靠得住、打得赢、服务优、最安全”的青年职工队伍,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

三、企业在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

针对建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特点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企业主要从组织保障、能力提升、职业规划、人文关怀等方面着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青年人才培养列入党委重要工作来抓,形成领导班子重视、各级组织共抓、干部职工关心的良好氛围,为青年的成长成才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进一步提升了青年职工队伍的稳定性,促进了青年人才与企业的同步良性发展。

1.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凝聚青年思想共识。

共青团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优势,在辅助青年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发挥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团组织通过经常举办榜样分享会、事迹报告会等,开展信仰教育,触动青年灵魂,凝聚青年共识,帮助青年坚定信仰,攻坚克难,矢志奋斗。通过组织开展精准帮扶、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青年人才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与践行。通过开展“青字号”创建评选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通过将优秀青年典型选出来、立起来,并采用公开表彰的方式,对优秀青年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有效激发青年对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2.启动思想与家园“植根计划”,解决青年后顾之忧。

首先通过总结凝炼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优良传统,对青年员工进行“思想植根”,形成文化引领,汇聚起企业发展的长久源泉和精神力量;其次是筹划建立华东、华南、华北、西南、西北各区域生活基地,作为员工“植根计划”,使员工以500公里为半径就近工作。积极尝试由以“员工个人”作为考虑对象的方式向以“员工家庭”作为考虑对象的转变,弥补因行业原因造成的父母赡养、子女教育、婚恋与家庭、安居、社保、交通等方面的不稳定因素。调整相关产业布局,畅通属地落户、住房、就学及社保参保渠道,健全各种保障制度。实施人才属地化政策,对劳务人员、技能人才及一般管理技术人才,就近与职业院校、人才市场合作,引进培养及使用。

3.完善后备人才管理机制,加大对优秀青年干部的选拔使用。

首先是完善后备干部库、后备管理技术人才库、后备技能人才库,分别健全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完善各层级岗位胜任力标准及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为年轻干部和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其次是细化岗位准入条件和能力标准,认真分析青年人才的成长轨迹,客观评价青年人才的优缺点,全面准确地识别选用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压担子”,为有为青年人才提供成长舞台;最后,是在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优先提拔在一线默默奉献、业绩突出的青年人才,给这些青年人才既压担子,又教方法,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尽快成为既懂管理,又有业务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基层领导班子的活力,从而提高班子的整体工作能力。

4.坚持德才兼备,培养复合型青年人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践中加强对青年员工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教育,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充分利用工作间隙,组织开展各种业务培训,让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人员轮流进行现场指导、讲课,满足青年员工要求进步的愿望。在青年员工中树立“工作经验来自实践,早压担子早成才”的观念,理论结合实际,使青年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工作方法。同时,以轮岗、岗位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鼓励青年到重点项目艰苦岗位去交流学习,在岗位实践中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5.大力实施人文关怀,留住青年人才。

通过精准投入,改善一线工作生活环境。减少办公设施的投入,将有限的资源充分用到改善现场工作、生活环境中来,为员工营造舒心的氛围。建立完善职工活动室、职工书屋、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设施,组织青年员工开展职工运动会、徒步等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丰富青年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操,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加强对青年人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情绪交流渠道畅通,及时帮助青年人才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定期对青年员工身体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他们身心健康。

人是讲感情的。企业给员工多一份关怀,员工就会给企业多一份回报。这些“以心换心”的方式也有力地营造了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使青年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更好地回报企业。

三、结语

青年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青年人才犹如育树,根深才能叶茂,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应激励成功宽容失败,使青年人才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得到锤炼,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让他们真正地快速成才起来。青年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应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持续、重要的任务目标,以“永远在路上”的心态和劲头深耕细作、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4月13日印发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学习辅导读本》共青团中央2019年12月12日编印

《关于“十四五”时期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纵深实施的意见》  2020年12月31日 共青团中央印发

《青年人才培养之路径与方法探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