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民办艺术院校体育课的改革与发展
DOI: 10.12721/ccn.2021.157031, PDF, 下载: 302  浏览: 2921 
作者: 陈海龙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关键词: 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改革
摘要: 体育始终是高校公共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样还可以磨炼学生的心理意志,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存在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教育部已经针对体育课程的建设作出了新一轮的探讨和分析,这一态势也推动了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终身体育教学观已经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可与肯定。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终身体育”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核心思想

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大学里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大多数体育教师与时俱进,提出了许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但在众多体育教学思想中我们认为最具特色与最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就是“终身体育观”,这是高校体育的核心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这必然导致高校“终身体育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终身体育观”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大学的终身体育诣在让人从一而终进行体育的锻炼并对体育教育进行持久的学习。终身学习的内涵中必然包括终身运动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发认识到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再加上人们现在经济收入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改善,为了追求高品质的休闲活动内容及预想延长个人寿命,所以不可避免地对人体和心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自然而然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也必将成为当下和未来人群高品质生活的活力源泉之一。终身体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势头。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一)构建现代化师资队伍

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但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依旧需要依赖教师的力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不能被取代的,是引领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人物。对此,教师在新时期也必须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顺应课改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优化自己的教学素养,为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作出表率,坚持以身作则。而且,教师也要在课堂上逐渐渗透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突破困难的品格。在这里,教师需要逐步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框架和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用精炼的语言和标准的动作,为学生演示出竞技的技巧,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受到感染和吸引。

(二)体育课程建设应当着重突出学生主体性

课程改革是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为尽快落实“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有必要改革现有过时的课程目标,改变体育课教育现状,即改变学生现在不了解、不想学、不喜欢学习的现状,逐步接受“终身体育观”作为自己学习的指导思想。学生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但其自身的主体性始终未曾改变,学生必然是学习的主体,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依旧维持自身是体育学习和实践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这也是主体地位能够稳固的内在依据。体育课程欲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然要发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独特性等主体性的品质。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积极拓展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完善志愿体育计划和体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之间的联系,并建立尽可能多的师生学习模式,让学生至少掌握两种运动技能并加以激发。当学生主体价值被持续关注,其体育潜能才能被持续开发和利用,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过上健康优质的生活。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必须要降低对终极性体育考察的依赖,评价的内容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期末考评上,必须要提高过程性评价因素所占的比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反思自己在锻炼中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这里,教师要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分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区别,及时鼓励身体素质差或者是那些缺乏体育兴趣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推荐出适合的体育项目,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勇于挑战自己,逐步积累自信。并且,教师也应当及时与学生展开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调整自身的教学评价标准,要保证评价标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标准的完善也要参考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出他们更加稳定的心理状态,才可以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坚持不懈的参与活动,展示出自己的优势。

(四)体育课项目选择应多样化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各学校通常根据竞技体育进行组织,并根据竞技体育的结构内容进行排列。我国尽管进行了多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重大变化。高校体育课教育内容与中、小学基本类同甚至是重复。因此,有必要根据各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并制定各种教育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三、结语

纵观当前高校体育可以考察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就是教学改革,同时为切实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内的高校体育的发展,具备特殊育人性已确实得到了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飞.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调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11(3):109-110.

[3]谭华等.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18,(10).

[4]徐阳.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研究[J].体育科研,2019,22(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