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在儿童麻醉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摘要: 评价儿童手术室麻醉护理中应用术前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试验于2021年3月到2022年11月在我院手术室随机抽取64例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例数为32,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文关怀+心理护理,比对两组儿童焦虑情绪、生命体征和满意度。结果:术前两组mYPA评分对比P﹥0.05,观察组各阶段mYPA评分低于对照组,诱导前IC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心率、血压对比P﹥0.05,进入手术室后观察组儿童HR、SBP、DBP等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童及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手术室麻醉诱导环节实施心理护理+人文关怀可有效缓解小儿焦虑和紧张情绪,稳定其生命体征,提高诱导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几年随着现代化医疗护理服务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内容逐渐延伸,范围逐渐扩大,由原来的单纯病症护理扩展至对社会人士的整体护理,将患者看作社会、生理和心理统一体,在实施手术麻醉护理时从人文关怀角度为患者创设良好环境[1]。现阶段随手术诊疗技术的发展,儿科手术临床应用率不断提高,儿童由于年龄小、表达、认知能力低,处于陌生手术环境时,机体应激反应强烈,手术配合度较差,影响整体手术效果[2]。因此,在开展手术室麻醉护理时应重视心理因素对小儿的影响,利用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减轻小儿手术应激心理压力。文章选取我院手术室64名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前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的手术室麻醉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试验在2021年3月-2022年11月于我院手术室随机选取64例受试患儿,随机分成2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8,女14,年龄3-12(5.14±0.23)岁;观察组:男19,女13,年龄3-11(5.08±0.31)岁,对比资料P>0.05。患者意识状态清醒,具备一定沟通能力;排除先天性生理畸形患儿,意识障碍无法正常沟通患儿。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护理,术前翻看患儿病历,核对患者基础信息,如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和手术类型等,做好家长术前健康宣教,提醒家长准备手术用物。观察组给予术前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具体如下:⑴健康教育:利用视频、文字资料和口头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向患儿家长说明手术治疗注意事项、流程、效果及风险,沟通过程中认真听取家长需求,强调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不过分强调治疗风险,提高家长手术认知,缓解其术前紧张和焦虑感;家长充分发挥监护人作用,与患儿沟通,减轻患儿抵触情绪,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利用儿童语言,借用儿童常见动画形象讲述手术治疗的作用和术中配合要点,鼓舞小儿治疗信心,缓解术前恐惧,提高术中配合度。⑵心理护理:入室后多与患儿接触,向患儿介绍手术室麻醉和主刀医师,让患儿了解麻醉和手术可能出现的反应,使用儿童能够听懂的语言进行沟通,麻醉诱导前护理人员应全程陪同,陪伴小儿观看10分钟左右动画片,缓解患儿与看护人的分离焦虑感,分散其手术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还可以利用鼓励、暗示和玩游戏等多种方式消除患儿陌生感,建立信任关系。⑶人文关怀:手术室和麻醉诱导室布置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儿童手术室墙面布置选择暖色调,多粘贴卡通动漫形象,根据室内外气温调节术间温湿度,对于哭闹小儿手术室应准备儿童玩具,若患儿抵触情绪较严重,护理人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增加与患儿间接触,轻抚患儿背部,握紧患儿双手,让患儿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鼓励和安慰,告诉患儿手术室门外家属全程陪伴,增加患儿安全感,缓解其恐惧感,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⑴使用mYPAS(耶鲁围术期焦虑)改良量表对两组患儿情绪进行评估,共5个评价项目,总分为100,分数越高患儿焦虑水平越高。⑵使用ICC(诱导期合作度)量表对两组患儿麻醉诱导阶段合作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数与患儿合作程度呈负相关。⑶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及家长满意度进行评估,共7个评价项目,包括环境布置、服务态度、心理干预、健康教育、护患沟通、人文关怀和情绪疏导,单项满分100,分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X2检验、T检验,若两组数据结果p小于0.05,则代表2组患儿在以上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mYPAS和ICC评分

手术前两组儿童mYPA评分对比P﹥0.05,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及术后24h观察组mYPA评分低于对照组,ICC评分(诱导前)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

表1 两组mYPAS和ICC评分比对(`x±s,分)

截图1741770695.png2.2对比两组生命体征

手术前两组儿童患者心率和血压对比,P﹥0.05,进入手术室后观察组儿童生命体征更加平稳,HR、SBP、DBP等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

表2 两组生命体征对比(`x±s)

截图1741770731.png2.3对比两组满意度

观察组儿童及家属手术麻醉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

表3 满意度对比(`x±s,分)

截图1741770782.png3.讨论

儿科手术现已成为许多儿童急危重症治疗方式,但小儿与正常成年人相比,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均存在较大差异,情感和精神均未发育成熟,陌生手术环境、药物麻醉、手术对于小儿来说均是应激源,会使小儿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术前多数患儿会采取哭闹和抵抗等方式面对治疗,影响手术顺利开展,干扰小儿机体康复[3]。随着近几年医学模式的转变,患儿心理状态方面护理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重视,文章中术前加大健康宣教力度,与患儿和家长普及手术知识,提高家长认知水平,提高患儿配合度,在此基础上联合术前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与患儿保持同等地位,主动介绍手术室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后为缓解小儿分离情绪,护理人员可先陪同患儿观看动画片,分散其注意力,再利用小儿可以听懂的语言讲述手术治疗的益处[4]。文章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两组儿童mYPA评分无明显差异,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入手术室后、术后24h、麻醉诱导等阶段mYPA(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诱导前ICC(配合)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护理+人文关怀帮助小儿熟悉和适应手术环境,减轻术前应激反应,缓解其焦虑值,提高其配合度。手术前两组儿童患者心率和血压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进入手术室后观察组儿童HR、SBP、DBP等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儿童及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护理+人文关怀可缓解小儿不良情绪,稳定小儿心理状态和基础生命体征,从而提高家长手术护理满意度[5-6]

综上所述,术前心理护理+人文关怀可有效缓解手术室麻醉诱导患儿焦虑和紧张情绪,稳定其生命体征,提高诱导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蓉蓉.术前心理护理联合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童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7):120-122.

[2]钟汇,陈银英.术前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应用于儿童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评价[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03):20-21.

[3]马娟娟,彭蓓.七氟烷联合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1,5(11):134-136.

[4]崔靖.术前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在儿童手术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及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289+306.

[5]刘德英,刘修艳.术前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在儿童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9,38(24):167-169.

[6]王丽.术前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在儿童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及临床效果[J].四川医学,2018,39(12):1425-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