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现状分析
摘要: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一直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增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取得了众多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障碍。本文通过对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不断提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的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科学与文化的共同载体[1]。中医药文化在历史上一直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增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加大了我国对全球医药卫生新规则构建的参与度,也使得中医药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后,国家相继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重要规划与文件,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文件,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3]。在此背景下,本文就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探索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途径,服务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微薄之力。

1.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现状

目前,中医药已经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人类健康、增进人类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相关文献显示,中医药文化和技术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已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4]

在中国政府倡议下,第62届、67届世界卫生大会两次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并敦促成员国实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 年)》。2015年—2019年,中国政府与4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主管机构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共有70余所中医药海外中心获批立项,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5]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也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TC249),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ISO 收载了针灸针、中药材重金属限量等7个标准;WHO发布了5版国际药典,收载了部分植物药的质量标准,同时承诺将协助制定中药质量标准。13个中药46个标准被美国药典收载;丹参、三七等 66 个中药标准收入欧洲药典。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

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相关课程,还有一些孔子学院就是以介绍及体验中医药文化为主要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建有15所中医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78个国家24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太极拳等课程,注册学员3.5万人,有18.5万人参加相关体验活动。

近三年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中医药防疫为应对世界疫情提供了中国治疗方案。同时,我国中医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国际医疗援助,为国际患者带去了希望,撒下了中医文化的种子。2022年3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鼓励世卫组织会员国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的可能性。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杰出表现,助推了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形势。

2.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障碍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范围内虽已受到一定认可,但大多还停留在中医技术普及和中药用药层面,普遍存在专业传播人才短缺、传播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当前中医药海外传播更多的是注重其卫生、经济、科技资源等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其文化资源特性和价值,导致对中医药文化哲学、伦理价值的传播更加不足。

2.1 文化认同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虽然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有了一定的认同,但是认同的程度还不高,其缺乏文化认同背后更加深刻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差异。中医文化根植于东方“儒释道”哲学和文化,基于阴阳五行的朴素唯物主义,注重天人合一,和谐中庸,在技术形态上主要来自于经验应用;而西医文化以泰勒斯、毕达戈拉斯、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哲学一脉相承,基于机械唯物论,注重科学理性,在技术形态上主要来自于科学原理。如中医学强调的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临床主要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疾病,运用自然界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而欧美国家民众主要是理性思维,临床诊疗更多的借助现代科学仪器,以试验数据为基础,临床使用药品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药量会精确到毫克,显然两种文化里的思维方式差异巨大。

其次,社会舆论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公众对待中医药及其文化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势必会影响到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状况。一方面,国内尚有许多民众对中医药持有不够肯定甚至否定的态度,文化的自我认可度偏低;另一方面,文化背景差异也导致西方对中医药文化存在认知困难。因此,西方民众虽然对中医药感兴趣,但是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度不高,甚至对中医药文化与治疗持否定的态度,这也给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2 语言的障碍

语言障碍也是国外普通民众对中医药认可度不高的一个主要方面。一些传统中医术语过于抽象和模糊,如“命门”、“三焦”等,即使是中国人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都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所以国外民众更难理解其中含义。   其次,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不同理解方式,使得语篇逻辑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问题,如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俄文中找不到可以替代的词语,这也是汉语翻译外文的主要障碍之一[13]。而目前在其它国家从业的许多中医人员并不精通其所在国家语言,也很难准确地为民众讲解中医理念与诊疗方法,传播中医文化与知识的效果有限。

2.3 中医处于补充医学地位,尚未完全合法化

一些国家民众并未将中医药的所有治疗手段看作一个整体,针灸和中医药被分开来对待,它们的合法地位并没有得到承认或者只是部分承认。中医被看作和印度传统医学、自然疗法、顺势疗法、安慰疗法等众多疗法一样,只是西医的“补充医学”或者叫“补充替代医学”。

2014年4月,英国卫生部的《辅助疗法(管理)的新步骤》表达了英国政府对中医在英国的立法态度。首先,中医师、中草药从业者必须到辅助与自然保健委员会(the Complementary and Natural Healthcare Council,CNHC)注册,这就意味着中医师将不会像西医职业者那样拥有受法律保护的头衔;其次,针灸从业者和草药中医的注册分开,法律地位也不同;此外,欧洲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传统草药“在申请日之前至少要有30年的药用历史,其中包括在欧盟地区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然而许多中草药难以获得使用历史证明并达到这一标准。还有一些国家要求中药进行注册需递交药学试验结果、中成药的有效成分、遗传毒性试验等检测结果,但是由于中草药的成分复杂,传统中医药方又是以多味中药的复方为主,在现代药学研究方面很难提供上述资料,达到注册要求。

“中国针灸”于201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比中草药的全球应用更加广泛,是中国海外文化推广的一张“中国名片”。但是,针灸治疗虽然在泰国、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取得一定的合法地位,针灸从业者却不能获得医师资格待遇。而在许多欧美国家,针灸仍然无法在国家层面上获得合法地位。如针灸在美国的传播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自1973年内华达州第一个针灸法案通过以来,48个州都实施了针灸法,但这仅限于所在州立法的形式,联邦政府尚未对针灸立法,而且针灸在美国和西医属于不同的执照委员会,临床治疗疾病的范畴也不同,针灸执业人员被称为执照针灸师(licensed acupuncturist,L. Ac.)。

2.4 中医治疗尚没有被完全纳入医保体系

在欧美国家的医保报销管理体系中,没有医疗保险则意味着需要支出非常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海外中医能否进入医保体系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这也决定了众多患者是否会选择中医治疗。而海外患者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是否会选择中医药,也是中医文化传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医药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截止至2018年,全球只有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其医保报销比例也远远低于西医治疗方案。

2.5 中医体制自身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由于中医在许多国家还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而行业协会又对从业人员缺乏监管,一些海外中医从业人员并未进行过系统的中医课程学习及临床实践,甚至只进行过一两个月的推拿按摩培训后就开始从业,这些滥竽充数的“伪中医”对于中医行业整体形象的建立和中医文化的传播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很多国外中医从业人员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在规模很小的诊所里工作,缺乏彼此之间合作和科研方面的提升。

3.小结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需要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双边或者多边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魅力,向世界人们讲述“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中医故事,自觉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更好地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尚丽丽,殷忠勇.中医人文学科建设的当代价值与发展路径[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0):2467-2469.

[2]王明,马军党.“一带一路”倡议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意义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7,36(5):37-40.
 [3]张菊,王芳.习近平中医药发展重要论述“三进”中医院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中医药文化,2019,12(14):23-27.

[4]张三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发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23 (3):127-130.

作者简介:张园园(1982-),女,河南南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李谋多(1981-),男,吉林舒兰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