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内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转变
DOI: 10.12721/ccn.2022.157061, PDF, 下载: 265  浏览: 2307 
作者: 赵娟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关键词: 学生管理;高校;艺术类;制度完善
摘要: 国家的日益强大,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国人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而高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具有高素质、强体魄、能自律的人,而不是需要老师像“保姆”一样事必躬亲。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艺术类大学进行深造,在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多的情况下,“千人千面”的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难度也在逐年加大。

艺术类高校是培养高素质艺术类人才的基地,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艺术类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我国高教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固定学制正在向弹性学制转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它有着普通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些共同题,也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因为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1 、性格比较外向。艺术类大学生多数性情开朗,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做事积极主动;但有时过高估计自己,容易冲动,自律比较差,有的内心空空无所适从。这些特点常常导致感情用事,做事不计后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 、首领意识浓厚。有些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有一种“明星效应”,往往成为群体的首领,而这一群体在学生中有很大的辐射面和感召力,是很多学生行为的“参照系”。如何发挥学生的特长作用,调动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在艺术类院校学生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3 、兴趣点多但不稳定。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练功之余比较疲劳,致使他们的生活习不够严谨,部分学生将兴趣点向外界转移,极易出现上网聊天、打游戏机甚至玩麻将等情况,而钻研理论知识、查找学科资料的兴趣逐渐淡漠。因此,要增强艺术类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体制。

第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一些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带来比较负面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成为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二、以人为本,推进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地位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概言之,就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第一,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地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为指导、以辅导员(班主任) 为调节、以学生班级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对于学生会的管理也规范化,建立一系列例会制度。要求学生干部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较突出的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还要有一种强烈的热爱学生会工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自己奉献同学的意识和决心。通过培养和教育,使学生觉得做一名学生干部有荣誉感、机遇感和优越感。优越感主要体现在社会、学校的各类评定、工作的寻求,要突出学生干部。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指导和考核,目的是为激励或淘汰一批干部,调动工作积极性,给予无形的约束力量。考核优秀考虑晋升或留任并给其他精神鼓励,考核不合格免职。以目前所担任管理的学生会为例,学生会是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社团组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我任团总支书记期间,就内部机构设置与人员聘用制度进行一系列调整,新设了学生干部监察委员会,对学生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及例会制度进行修改和规范,并对学生干部进行监督检查,使学生会的各项工作能够更有效、更规范地顺利开展;使全学生会成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现在,学生工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不完整、不健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以至于无章可循,给管理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朝令夕改难以避免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三是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骤和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要在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第三,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学习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目前的辅导员队伍绝大部分都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班出身,尽管工作能力强,勇于奉献,有较好的工作成效,但在目前形势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不高,又把全部时间耗到学生的繁杂琐事中,不能去刻苦钻研,导致自己无能力和水平去申请教学研究项目或科学研究项目,无法提高科研水平,甚至对于德育课教学都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理修养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一个关键点。不少辅导员思路、观念、方法都较为滞后, 缺少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及时妥善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主张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渊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除了争取培训交流的机会,还要在自我要求上下工夫。要树立终身习的理念,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要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原理,而且要谙熟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专家。另外要积极参与到生实践和活动的组织管理中去,并从中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监督和自我改造,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高自我的认识能力,最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米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018 ,第20期

2、杜学元,马莉,吴越.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2007 ,第5期

3、任红印,结合“90”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2009年,《中州大学学报》

4、王莹,关于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与音乐艺术教育的研究,2017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

5、董波,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2014年,《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6、许静,艺术类院校学生精细化管理研究.2015年《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