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竹笛,作为民族乐器大观园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历史最为漫长,流传最为广泛,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解放前很长一段时间,竹笛基本都是作为伴奏乐器的,常以合奏的形式出现。解放以后,竹笛艺术迅速发展,北派著名竹笛表演艺术家冯子存老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首创性的以独奏的形式把竹笛搬上舞台,从此成为独奏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一员。在竹笛专业作品中,题材丰富多样,有古代遗留乐谱,有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有对人们的情感抒发,有对传统民歌的改创,还有对国内外其他音乐形式作品的移植和改编等。《兰花花》是詹永明先生根据作曲家关铭的二胡作品《兰花花叙事曲》改创的一首竹笛协奏曲,在移植过程中,詹永明先生创新了一种新的演奏技法“掌揉音”,丰富了竹笛的演奏艺术,完美的诠释了中国音乐最讲究“韵”的实质。
一、作品分析
竹笛协奏曲《兰花花》,是一部单乐章有标题的协奏曲,曲式结构采用了西方传统的ABA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开头有引子,结尾有尾声。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每一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调式调性,并且融入了西北地区的戏曲和民歌的音乐元素和特点,使整部作品情感风富,意味深长,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引子:在E羽五声调式上将民歌《兰花花》的主题音乐加以舒展,采用滑音、花舌等演奏技巧,渲染出一幅黄土高原辽阔,深远的景象。这一部分非常考验演奏者长音的基本功,虽然是散板,但是要平稳,要有张力,才能烘托出苍茫、恢弘、凄凉、悲壮的黄土风情。
1.兰花花好:E羽清调,第一主题采用了民歌《兰花花》的主题音乐,开始的慢板部分节奏稍稍自由,第3到5小节的长音要做出渐强,使音乐饱满。从第8小节音乐开始流动,演奏上要特别注意气息的变化,因为这一段音乐起伏较大,高音要明亮,低音要浑厚。每一个装饰音都要做到位,小滑音、打音、花舌等都要处理干净;第二主题从第51小节转E商清调,由慢板转入活泼的小快板,采用了民歌《女娃担水》的基本旋律变奏而成,这段音乐轻松活泼,欢快跳跃,与第一主题的情绪形成强烈的对比。演奏时,多用短促的单吐、双吐、三吐,每个音都要富有弹性。滑音、花舌等技巧的运用也要做到既连贯,又跳跃,旋律要有起有伏。第105小节开始的双吐要一气呵成,速度要稳定,每分钟约120拍,高低音起伏清晰,高音双吐不能僵硬,一口气吹到倍高音re,不能断开。
紧接着连接部,转E羽调式的散板,极富华彩,是音乐主题的升华,难度较大,高音似呐喊,低音似抽泣,高音mi要通过强而不燥的气息和硬而不僵的手指共同配合叠打而出。节奏虽然自由,但是松紧快慢要随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做到形散意不散,气息饱满,对比夸张,将矛盾推向高潮。最后的低音la要用气震音,为接下来的情感做铺垫。
2.逼婚:E羽雅调式,这一慢板部分,作者运用了掌揉音,手掌在笛子下三音孔上方,手指并拢,掌心上下揉动,与前面的压揉音作用相近,都是为了模仿弓弦乐器的揉弦、压线,模仿戏曲中的哭腔,掌揉音情绪更为激烈,更能体现陕北音乐苦音悲怨的音乐效果,半孔的气息控制,高音和断奏的情感处理也要仔细雕琢。在演奏这一段落时,要注意情感的投入,谓之曰:吹情。竹笛与乐队相呼应,把哀怨悲伤的情绪尽情的表露出来。
3.出逃:#F羽雅调,全曲的第二个快板,每分钟156拍,采用了戏曲中“摇板”的形式,短颤音手指要干净,注意气变音#do的音准,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201小节开始密集的全十六音型用双吐来演奏,加上乐队板鼓快速的敲击,乐队波浪式的推进,模进音型的双吐描绘一幅奔跑、追赶的紧张状况。最后两个高音la要一步到位,气息下沉,力度加大,在快速双吐中戛然而止,把人推入一种绝望的境地。
接下来的乐句较散,舌与气配合点出三连音,注意音头,节奏均匀,力度一致,最后一句长音减弱,为尾声作准备。
4.尾声:E羽雅调,主题再现,速度比第一段稍快,在晶莹透明的乐队声中进入,要有梦幻般的,追忆的音色。最后的结束音,要处理得够轻,够清,渐弱渐远,饱函思念。
二、艺术感受
《兰花花》这部作品歌颂了一位陕北女娃的形象,表达了少女兰花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反抗和控诉,用极其浪漫的手法展现出对兰花花执著爱情的赞美与赞颂。
引子采用“信天游”的形式,悠长的音乐,滑音的运用将听众引领到辽远宽广的黄土地,八百里秦川一望无边,逐步拉开音乐的序幕,交代了故事背景,奠定情感基调。
第一段前半部分从第8小节开始采用民歌《兰花花》的基调,优美的旋律塑造了一位美丽、善良、纯真的少女兰花花的形象,曲调明朗,仿佛在传唱“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就数兰花花好”,后半部分从第51小节开始将《女娃担水》的旋律加以变奏,节奏明快、清爽,与前半部分形成对比,用跳跃的三吐,欢快的双吐,体现兰花花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整段音乐体现一个“好”字,积极乐观,细致的刻画了一位热爱生活的兰花花。
连接部转调,板式较散,几个连续的高音mi体现了兰花花突然听到要嫁进周家的噩耗,如晴天霹雳,江心失船,连续的叠打si好似凉水浇头,怀中抱冰。这段扣人心脾的音乐的出现更巧妙的展示了叙事曲中最重要的逻辑性。
第二部分逼婚,透露了兰花花心中的苦楚,在运用了掌揉音和压揉音的曲调中,仿佛听见一位少女在哭泣,哽咽,无处诉苦,身困牢笼而不得解脱。情绪层层递进,114小节仿佛在哭泣,123小节开始感到无助、绝望,124的第五孔半空do更是把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127小节开始悲愤,高音re将悲愤达到最高,断音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后半部分开始产生反抗情绪,不愿被命运所驱使,鼓起勇气,为自己的爱情而抗争。
第三部分出逃,板鼓快速的敲击,乐队波浪式的推进,模进音型的双吐描绘一幅奔跑、追赶的紧张状况,紧张、急促的音乐描写了奔跑的兰花花和追赶的家丁,将情势的紧急和内心的紧张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叙事曲的戏剧性也在此推向高潮。紧张的情绪在两个高音la后戛然而止,兰花花最终还是敌不过黑暗是封建礼教。三连音的运用,体现了兰花花内心的呼唤,也表现乡亲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撕心裂肺地呼唤兰花花的动人情景,在一片哭泣与叹息声中结束。
作品的尾声,用极浪漫的写法,把完美的兰花花的形象又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还在传唱她的故事,赞颂她的美德,理想主义到达更浪漫的境界,回味无穷。
结语
《兰花花》的创作拓宽了竹笛叙事曲创作的新思路,在这一体裁创作上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竹笛曲创作探索出新路,丰富了竹笛乐曲的宝库。这部作品的音乐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创作经验还需要我们细细的去体会,更值得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詹永明.《笛子基础教程十四课》[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 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 陆金山.《笛子自修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4] 康慧敏.《竹笛协奏曲<兰花花>演奏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