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发展探析
摘要: 从“一带一路"的战略要求来看,核电业“走出去”是符合我国战略部署的举措,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核电企业可以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的核电建设,利用这一平台进行国际化布局,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

1、前言

“走出去"战略指的是使中国的有形产品、无形产品以及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走向国际市场,企业开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或跨国经营战略。江泽民同志曾对“走出去”战略的内涵进行过总结,“要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通过“走出去’’来弥补我国内需的不足;把我国的产品、设备、技术带出去,才能创造条件学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才能培育我国的跨国企业,以便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对抗霸权主义,实现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这是对“走出去"战略内涵的高度概括。时至今日,将以上的“走出去”战略内涵放之于核电业来看,依然能够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从对铀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来看。目前全球核电站的铀消耗量大约为每年6.5万吨,到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每年8万吨。根据经合组织核能署的材料显示,全球核电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比重将逐步提高,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22%,核反应堆数量将达到1400座左右,铀资源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世界各国发展核能时,都会研究如何开发利用海外铀资源,以保证本国的核电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1年,共有19个“一带一路"国家发现并查明了铀矿资源,分别为:中国、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越南、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伊朗、埃及、约旦等,占“一带一路”国家数量的29.6%,占全球己查明铀资源国家数量的25.6%。回收成本小于每千克260美元的铀资源在“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已查明储量约为205万吨,占全球的29%;回收成本小于每千克80美元的铀资源约70万吨,占全球的23%左右。采矿成本低于每千克130美元的铀资源,“一带一路”国家中有6个储量巨大,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其储量均高于世界储量的1%,占据世界该级别国家总数的46%。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走出去”有利于企业进行全球化经营,通过与核电先进国家的合作来获取先进的技术,同时也能获取海外市场份额,这是我国核电企业开拓市场的一条捷径。例如2014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曾与加拿大坎杜能源公司就成立合资公司问题进行过讨论,中核集团希望以这种方式掌握先进燃料重水堆核电技术。

2、中国核电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种种原因,核电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已经被“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所重视,这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核电需求增加最直接的驱动原因来自于对于用电需求的增加,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的发展,到2030年电力需求将是现在的两倍。在有计划或意愿发展核电的48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达26个,占比达54%,其中很多国家人均用电量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某些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国家,其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和工业城市一天只能供电4小时。这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需要依靠核电来解决国内用电需求,也需要在发展核电的同时拉动国内其他经济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气候变化也导致了对于核电的需求增加。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统计,采用褐煤进行燃煤发电,每千瓦时的发电量会导致1.25kg的二氧化碳排放,而采用核电进行发电,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用的主要气体,全球气候变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的,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得各国决策者目前也都开始认真考虑削减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电站要低20%以上,同时,核电具有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同时能够稳定地持续地提供一国电力所需,是化石燃料发电很好的替代品。核电站还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例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三四十吨。核电的另一个优势是无污染,几乎是零排放,对于环境压力较大的国家来说,符合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很多国家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也有发展核电的诉求。

“一带一路”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主要沿海港口城市,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改变了原有区域发展的格局。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各国也都希望通过发展核电来保障本国电力供应的稳定。目前世界主流的发电方式为化石燃料发电,化石燃料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本身不仅有经济作用,更深层的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与政治意义。目前,化石燃料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不均,依靠进口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的国家其国内的能源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随着化石燃料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稀缺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核电所需的铀资源目前还相对丰富,因此各国从国内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也有发展核电的意愿。

3、合作战略及战略实施

结合我国当前核电业的实际情况,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的我国核电对外合作战略总结如下:加快核电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先进的核电技术,大力支持核电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应用。提升核工业全产业链系统化、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中国核电技术及装备企业以对外承包工程、国际贸易及对外投资等多元化方式,开展境外核电项目建设及技术合作,带动技术、装备和服务出口。支持核电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开发轴矿资源,确保国内轴矿供应可持续。支持核电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和绿地投资,优先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和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核电实施“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持。

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核电合作战略实施方式采用“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商业运作的机制”。由于核电业涉及到国家安全,核技术的扩散等一系列敏感问题,因此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进行推动,政府间高层的对话与磋商往往可以解决由于政治原因带来的阻碍。企业作为“走出去”的主要参与者,应该以主导者的身份积极开拓国外市场,通过商业运作来参与国际竞争,依靠我国核电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性来打开国际市场。

4、结语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主打的自主品牌已经经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要深化第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填补某些关键设备部件的核心技术空缺,尽早实现完全的自主化。“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国内核电企业来说,是一个“走出去”的最佳路径。在整个世界经济需要新的驱动能和发展活力时,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并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合作项目,与有意愿的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新丝路上的核电同盟,这不仅出于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所有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战略利益。

[1] 孙佳燕.“一带一路”一次能源合作的依据及其金融促进的路径选择[D].安徽大学,2016(04):7-15.

[2] 张宪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