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摘要: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小学古诗词阅读学习的方法相对枯燥、乏味,单纯地为学生分析古诗词的中心思想,以及对古诗词进行强制记忆的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制约了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应引导学生认知古诗的内涵。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

(一)汲取精神食粮。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沉淀、积累而来的古诗词,数年来经过人们的学习与传承等,实现了代代流传。古诗词中有着古代文人思想内涵的深切记载,且目前为止广为流传的古诗词,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所以在当代属于一种文化经典和瑰宝。作为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神食粮——古诗词,在后人对中华文明了解方面具有的意义、作用十分重要,而从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内容,利于学生对古诗词中文化及精神的汲取,丰富学生见解的同时,可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

(二)积累文化底蕴。个体所读的书与走过的路,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个体的气质与素养。而优秀诗词,不仅是优秀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对生命的一种切身体验,更沉淀着诗人的精神气质,有无数道理蕴含其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内容,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逐步丰富文化底蕴,也利于学生外在气质的提高,而此种气质很难借助其他华丽的服饰和语言得到展现,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习、吟诵、背诵古诗词内容,借此帮助小学生使自身文化底蕴逐步深厚起来。

(三)提升审美情趣。学生积极学习古诗词内容,利于静气凝神,也能促进学生气度的有效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古诗词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关键。如《观沧海》这一山水画,渲染了壮丽磅礴的氛围,在学生学习这一古诗词内容时,脑海中的山水及波涛、日月等壮阔意象会不由浮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感。再如,《望洞庭》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是对秋天月光下洞庭湖的描写,因这种优美景色使得诗人赞不绝口,所以该首著名诗篇得以著作而成,也是对作者不凡气度、高雅情致的充分表达。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古诗词教学要富于趣味性。在小学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为了诗歌教学而进行教学。不能单纯地采用传统的讲述法,而应该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各种富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如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等,悉心引发学生的读诗兴趣,让学生喜欢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最终达到熟悉古诗、理解古诗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把握新课改的精神,才能突破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瓶颈。例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诗中的人物汪伦用计盛邀李白到桃花潭来做客的故事。汪伦在邀请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收到信后欣然前往,见面后方知此地只有一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而“万家酒店”只是一店名而已,并无一万家的酒店。但李白并不生气而是大笑说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两人分别时,李白写下绝句《赠汪伦》。———这一故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赠汪伦》一诗的学习兴趣。

(二)图文并茂呈现,有效理解诗意。从古诗词字词意义方面进行分析,其和现代文之间有巨大差异存在,所以学生理解其意义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巨大难度。此时,如果借助图文辅助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行对应学习情境创设,自然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难度的大幅度降低。例如,教学《竹石》这一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即先将一幅情景图展示给学生,图中描绘牢牢生长于岩石缝中的竹子,其紧紧扎根于岩石之中,图下面有这样的诗句存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咬”“不放松”等词的运用、竹子的恶劣生存环境进行体会。之后,教师可将相应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强风刮起,折断了大树枝丫,甚至连根拔起了一些大树;虽然大风刮弯了竹子的身子,但竹子的腰身不一会儿就会挺直。在学生观看这一视频后,即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与此同时,教师可将相应诗句展示给学生,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让学生与视频、诗句相结合进行学习,此时自然利于学生对竹子精神的切实体会,借此向为人处事要刚正不阿等美好品质方面进行延伸、拓展,借助古诗词的学习实现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

(三)精讲课内诗词,树立传承意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细致讲解课内诗词是帮助学生形成文化传承意识的有效策略之一。精讲课内诗词,可以从字词精讲、意境体验、题材特点三方面进行深度赏析。就字词精讲来说,教师可以对字词的运用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体会名句流传的原因和字词的精妙之处。就意境体验来说,教师可以请学生听由古诗词改编、填曲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蕴。教师注意引导,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从朗诵中体会其情感。就题材特点来说,小学古诗词的题材具有多元性,教材选择的诗词人文主题较为丰富,包括田园诗、边塞诗、叙事诗等,其中不乏综合性强的诗词,如写景兼写意、咏物兼言志等。教师可以就古诗文题材进行拓展,带领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对主题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认同感。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村居》的教学。本诗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诗中描绘的春日村庄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想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精讲课堂内容,向学生传递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因此要设计教学导语,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先在讲解古诗词之前,让学生明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以学习传统文化的视角开启《村居》的教学;在课堂精讲部分,由纸鸢展开教学,向学生拓展关于古代儿童玩具的传统文化常识;在课尾部分,向学生发出倡议,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形成文化传承意识[2]

(四)创设学习情景。古诗词注重对环境的描写,经常用最精简的语言描写最真实的情景,因此,老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情景教学。在学生对所学习的古诗词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后,再进一步讲解古诗词的含义及情感,在讲解的时候将古诗词中的情景描绘出来,让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与自身情感,最好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让学生身临其境,由老师的描述调动自身的情感,细细斟酌古诗词中一字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当中的内涵。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前两句重点写景,后两句转入议论。教师引导学生冥想诗句呈现的画面: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在创设的情景中学生近距离感知了西湖不同的美,了解了诗中描绘的湖光山色,感知西湖晴天之“潋滟”,雨天之“空蒙”。进而转入后面诗句的理解,将西湖比作“西施”,赋予西湖女性特有的生命灵性,由此可以揣摩出诗人创作时的兴奋及洒脱的情感,融情入景,意境深远。创设学习情景能够丰富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感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结论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古诗词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社会背景、任务生平、情感内涵等方面,促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热情,达到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唐艳.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J].电脑乐园,2019(8):1.

[2]钟燕.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