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要求在小学教育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不仅应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应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意象的感悟,再到整个诗词的意境欣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足,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不断创新和改革,加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引导。
一、营造教学意境,注重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的声韵节奏独特,遣词造句精炼,常常是寥寥数字就能勾勒出一个深远的意境。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古诗词语言精练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和体会内容、思想和情感,培养阅读古诗词的语感,自动生成古诗念诵的断与连,以念诵促成个人对诗意的理解。中年段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象性向逻辑性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属性切换速度快,情感表达直接而生动,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上拉近与古诗词的距离,可以利用自身的认知优势缩小古诗词内容和学生生活内容之间的差距,从而让学生对古诗词从心底抱持一个接纳的态度。其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是自己印象最深的诗句。尤其注意倾听不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了解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在诗词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环节。这时教师再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时,学生的感性经验是丰富且直接的,为随后感悟诗词的哲理、追求诗词的意境奠定了基础。并且,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为学生筛选一些优秀的诗词朗诵音(视)频,让学生以听代诵,以听导诵,通过模仿优秀的诵读逐渐激活诵读的情感。以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条件允许还可以为学生配上秋夜的图片和音乐,待学生充分诵读后,请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带给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会回答冷清、可怜、孤独等词。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去诗中找出最能代表这些感受的字词,去理解它们的意思,诗词教学的知识性目标也就顺势达成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单独讲解词意和诗意,也没有硬性要求学生背诵,所有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且在诵读的过程中生发出了自己独立的感受,使语文修养得到了提升,践行了核心素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
二、善用联想想象,注重情感的体验
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虽然会对使用的词语进行反复推敲,但是这种推敲的主要目的是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教师要了解诗人本来的创作初衷,这对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纠正自己重视词意、诗意的剖析,忽视情绪、情感的传达有着重要作用。学生表达情感直接且热烈,思维活跃且跳跃,在诗词世界中能自如且大胆地联想与想象。教师应该将这些认知优势与诗词的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1+1>2的学习效果。袁枚的《所见》勾勒出了一幅乡间即景图:牧童正在高声歌唱,忽然看到一只鸣蝉,闭口而立,意欲捕捉。古诗在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对牧童是否捉到鸣蝉进行交代,但是从牧童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到答案呼之欲出,意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地想象诗词中没有描绘的内容:“牧童捕捉到鸣蝉了吗?捕捉到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没有捕捉到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以情、以境作为出发点进行学习,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已经拥有的感性内容和生活常识源源不断地运用到诗词的学习中,为牧童提供了更多的情感空间,一首即景之作也就有了深远的意境。另外,古诗词中总是有一些象征的意象,如月亮代表故乡、柳枝代表惜别等,教师在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学习诗文时,有必要对这些意象进行讲述,让学生通过知识性的学习,理解意象与含义,使联想和想象都有所依据,而不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思维演变成漫无目的的“瞎想”。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茱萸在重阳节代表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视、听觉共同完成这首诗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鉴赏能力、丰富知识储备,体会诗词中蕴涵的深情厚谊。教师对古诗常识的整理,融合到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中,从中就会发现,知识学习与情感教养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它们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挥了一体两面的作用,不断整合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观察与思考,这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最具象化的表现。
三、转变教学观念,师生共同积累储备
核心素养对古诗词学习的指导要想真正贯彻到实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率先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自己和学生置于两个平行但是维度更高的轨道上,深入学习与钻研古诗词。这是一种有别于学术研究的钻研,其完全基于小学生古诗词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展开研究,目标直指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一方面要把握住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规律,转变教学思想,积极探究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审美修养为目的通览小学阶段的所有古诗词,以及与这些诗词相关联的其他古诗,尽可能多地积累诗词。其次,当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后,质变的发生就会自然而然了。教师在不断积累中能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这对教师从词、句、篇章的各个方面入手,对诗词进行简洁但富有美感的概括,可以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如在学习《望洞庭》时,诗人刘禹锡用了许多创作技巧,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是款款深情的“少女”。教师可以把这首诗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一首诗,串联一组诗,把同一组别的诗的不同之处与不同组别的诗的相同之处进行辩证比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一种诗性的思维,既可以对学生学习古诗发挥较好的指导作用,也可以避免教师陷入一种惯性的教学思维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情感和意境作支撑。教师的文化底蕴足够丰厚后,就会自觉地以鉴赏为基础地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诗词教学中,去粗取精、旁征博引,丰富课堂,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全面开花”,再以丰富的形式输出给学生。如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读书活动等教学实践和学生一起欣赏一些古诗文,师生一起畅想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共同提升文学修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于教学策略的优化与创新。对此,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现状,分析现阶段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聚焦问题,对症下药,寻根纠错,逐层优化并创新教学方式,打造更为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凸显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宝淞.感受诗词意境: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引导[J].读与写,2020,17(26):53.
[2] 高颖.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1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