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心内科老年患者120例,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和对照组(60例,应用常规护理)。收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并且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在日常护理中推广应用。

引言

心内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老年人是心内科疾病的多发人群。老年患者的身体功能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下将,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护理难度,若护理不当将会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因此,为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风险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心内科老年患者120例,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60例,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进行护理,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70.56±2.36)岁;对照组60例,应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其中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69.73±3.13)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后可得,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所有患者对该研究完全知情并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该院伦理委员会已对此次研究了解并批准。

1.2方法

两组患者收治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其中包括患者用药指导、病房常规管理、简单健康知识教育等。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任何工作中,制度的建立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让工作人员在执行具体工作时有迹可循。对于护理工作而言,科学、完善、合理、创新的管理制度,决定着护理工作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相关领导人员应当充分意识到制度完善的重要性,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结合科室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按照分层级管理将各个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明确,配合相应的奖惩措施,利用现代科技统计管理工作的相关数据,将结果计入相关人员的年中考核中,以此规范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操作、纠正不积极、不主动的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秩序;

(2)明确岗位职责:科室内的护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执行,所有护理人员、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监督,查漏补缺、共同的努力下,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尽可能地减少差错出现。明确护理工作中的个人职责,对交接班制度、查对等制度要严格遵守。为了防止有人在工作中偷闲懈怠、偷懒的情况,采取不定时的抽检制度,以此提高规章制度遵守程度。科室内的护士长,要做好岗位与人员合理分配工作,落实三级管理,在尽量确保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满意工作安排的前提下,尽量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3)加强培训: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保证护理人员有相应的操作技能,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对此,科室内应当加大培训力度。由经验丰富、资质较高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向年轻、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传授经验,确保每位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都能得到提升。不仅如此,还要开设心理学、法律法规等培训内容。与上级单位、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共同,为科室内护理人员创建对外交流学习机会,以此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4)提升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据相关数据统计,大多数医院纠纷事件的发生,均是由于沟通问题。因此,提升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是降低风险,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让患者减少对医护人员的误解,还可以增强其在治疗、护理中的依从性。资质浅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多向年长者学习,掌握与患者沟通是的技巧,如说话方式方法、眼神、行为等。针对患者不同性格特点、文化背景等,开展个性化护理方案,以此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度与满意度,进而使医院的社会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医护工作的认知,是保证医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一项基本内容。心内科患者大多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一般,无法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更无从谈及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护理工作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认知干预的重要性。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其进行沟通,为期讲解疾病的发病因素、发展形式等,以此提高患者的认知,使其能够在日后与医护人员充分配合,提高康复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其中,风险事件收集记录发生压疮、意外伤害、设备运作问题、配药问题的患者数,得出总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使用该院自制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此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患者数×100.0%。

1.4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中所有数据输入SPSS14.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可得,研究组患者风险事件总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对比[n(%)]

截图1742198793.png

3讨论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保障患者时刻处于护理监察之下,而通过护理人员素质、技巧的提升。使其能主动发现及解决患者医疗方面、设备运行方面、意外伤害方面等问题。且由于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看护力度以及护理细节的提升,能有效减少患者出现压疮等常规护理难以避免的问题。该研究结果也显示,在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进行护理的研究组,其组患者压疮、设备问题、配药问题、意外伤害的总发生率远少于对照组患者,且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其说明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护理,且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能有效降低。

4结论

综上所述,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心内科老年患者满意度高,风险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红花,杨秀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心内科护理安全和满意度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6):388.

[2]张炫.浅析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4):220-221.

[3]任娜.心血管内科病危患者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4):24-25.

[4]曾国栋.简析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9):114-115.

[5]佚名.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0):00030+00035.

[6]李淑丽.老年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风险中的评估和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7(35):00038-00039.

[7]蒋敏.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