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通过对100例CKD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其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降低,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尤其在生理功能、精神健康和总体生存质量评分方面。这表明,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CKD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建议在CKD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常规纳入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以全面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逐渐进展的疾病,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CKD的慢性和不可逆性,患者往往面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包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还显著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医疗护理主要关注CKD的生理治疗,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

1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1.1 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干预的基础,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具体方法包括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焦虑和困惑,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此外,护士可以与患者分享成功应对疾病的案例,使患者感受到希望和力量。心理支持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面对疾病的勇气和决心,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1.2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通过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在CKD患者中,常见的负面思维包括对疾病的绝望感和对治疗的抵触情绪。通过CBT,护士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挑战这些负面思维,替换成更加积极和现实的想法。此外,CBT还包括行为训练,如设定小目标和逐步实现,帮助患者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质量。

1.3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减压方法,适用于慢性病患者。常用的放松训练技术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冥想。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在实施放松训练时,护士需要教授患者具体的操作步骤,并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练习。放松训练不仅可以改善心理状态,还能促进生理健康,有助于提高CKD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1.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在心理护理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促进患者与家人、朋友及同病患者之间的交流,增强其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孤独感和无助感。具体措施包括组织患者参加支持小组,定期举行交流会,分享经验和感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强对家属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患者。社会支持的增强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改善其生存质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年龄在18至70岁之间,诊断明确,病程至少1年,并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或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参与者在研究开始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干预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心理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社会支持,干预为期3个月,每周进行一次,每次1小时。干预过程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护士进行指导,确保干预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以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从而验证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

2.3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评估工具包括SF-36生存质量量表和HAD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SF-36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方面的生存质量;HADS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所有问卷均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面对面指导患者填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收集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进行,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和输入。

2.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首先,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连续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评估两组在基线时的同质性。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心理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便于直观比较和解释。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基线资料分析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教育水平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在研究开始时具有可比性。具体数据见表1。这样的均衡分布确保了后续干预效果的比较是公平且可信的。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详细统计数据,包括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病程长度等,这些数据验证了随机分组过程的有效性。

表1 干预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image.png3.2 慢性肾脏病患者生存质量总体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F-36生存质量评分较低,提示生存质量较差。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各维度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2。干预后,干预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2详细展示了各维度评分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心理护理干预对生存质量的积极影响。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image.png3.3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均较高,提示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两组在焦虑和抑郁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3。干预后,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降低,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表3详细展示了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心理问题具有显著效果。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image.png3.4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与SF-36生存质量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提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生存质量越低。图1展示了各维度的相关性散点图,显示了焦虑和抑郁评分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强调了改善心理健康对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性。

image.png 

图1 心理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3.5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情况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F-36生存质量评分在所有维度均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图2展示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趋势,干预组在各维度均有显著改善,尤其是在生理功能、精神健康和总体生存质量评分方面。这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image.png 

图2 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变化趋势

3.6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干预效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降低,SF-36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提高(见表3和图3)。对照组在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显著提高了其生存质量。图3展示了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心理护理干预的积极效果。

image.png 

图3 心理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干预效果

4 讨论

4.1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特点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常面临着多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由于疾病的慢性进展和不确定性,患者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焦虑主要表现为对疾病进展、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担忧,而抑郁则常伴随着对未来的悲观和无助感。此外,CKD患者还可能因为长期透析、频繁就医及身体功能的下降而感到社会隔离和自我价值感降低。研究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CKD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往往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管理,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4.2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生存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焦虑和抑郁评分较高的患者,其生存质量评分普遍较低。这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对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焦虑和抑郁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还通过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和自我管理能力,间接降低了其生存质量。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有助于提高其情绪和精神状态,还能增强其应对疾病的能力,促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因此,针对CKD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心理健康问题应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4.3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显著效果。干预组患者在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其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生理功能、精神健康和总体生存质量评分方面。这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其自我管理和应对疾病的能力。具体而言,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社会支持等干预手段,通过不同途径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心理健康在慢性病管理中的重要性,建议在临床实践中,除了常规的医疗护理,还应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全面提升CKD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讨不同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优化组合,以期获得更佳的干预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通过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社会支持等综合性干预手段,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降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生理功能、精神健康和总体生存质量评分的显著改善。这一结果验证了心理健康问题在慢性肾脏病管理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心理护理干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5.2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发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进一步改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首先,应加强心理健康评估,在CKD患者的常规护理过程中,使用标准化工具(如HADS量表)定期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其次,开展系统性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提供情感支持、开展认知行为疗法、教授放松训练技巧以及促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每周定期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生存质量。同时,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心理护理技能,能够识别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黎海英.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慢性肾脏病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绪,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透析与人工器官, 2022.

[2] 廖庆秋.老年慢性肾脏病实施亲情-责任交互式护理对心理状态,肾功能指标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

[3] 丁芮,李争艳,姚俊,等.综合干预模式对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 2022(029-003).

[4] 黄云娟,吴芳芳,金艳.PENDER健康促进理论对慢性肾病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及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综合版, 2022(00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