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基于“导、演、评”分离的实兵演习检验评估模式研究
摘要: 体现一支军队的作战实力,除了看它的信息化作战能力之外,还要看其战斗力评估的水平。武警部队基于“导、演、评”分离的实兵演习检验评估工作正处于“幼年”探索成长阶段。本文就演习检验评估模式进行研究,对这种评估模式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重点对改进评估模式的对策建议进行详细研究,初步找到通向精确量化评估的“桥”与“船”。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理论认知、人才储备还是技术手段,对军事演习实施精确化评估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初步具备。武警部队“XX”演习首次采取“导、演、评”相对分离的评估模式,既是探索又是挑战,也检验了这种评估模式的优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改进。

一、基于“导、演、评”分离的实兵演习检验评估的现实意义

(一)贯彻统帅练兵备战思想的重要举措。习主席在2021年开训动员令中鲜明指出,要“健全训练考核评估”。实兵演习是聚焦实战练兵、砥砺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途径,演习评估作为检验、衡量部队遂行作战任务能力的基本手段,对于实现预定演习目的、促进练兵备战具有积极作用。

(二)提升部队实战实训水平的必要手段。演习评估是一种伴随实战化训练活动的动态过程,具有备战打仗“指挥棒”的作用,评估越是精准高效,越能牵引带动部队以战领训、以训促战,推动战训深度耦合、作战训练一体化,提高实战化水平和打赢能力。

(三)创新演习检验评估模式的有效途径。基于“导、演、评”分离的实兵演习检验评估,导是导、演是演、评是评,人员无隶属、工作不重合,解决了以往演习评估中存在的“既导演、又评估,重导演、轻评估,只导演、不评估”等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了演习评估的检验效能。

二、当前基于“导、演、评”分离的实兵演习检验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

武警部队首次采取“导、演、评”相对分离的检验评估模式,以抽调院校教员组成检验评估团队进行综合检验评估,效果明显。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解决。

(一)评估内容还不够合理。不同作战地域,不同作战对象,不同的作战样式,其评估内容或者评估内容的比重也应当有所区分,突出侧重点,不能一成不变。同时实兵演习中,“导”的水平,决定着“演”的质量,所以“导”“演”均应当纳入评估范围。

(二)评估标准还不够科学。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是评估工作的关键环节,但是一些单位在演习准备过程中,不是根据实战需要开展临战训练,而是针对标准决定训练导向,单纯为达标而努力、为评估而评估,即使评估结果优秀,也难以反映部队真实水平。

(三)评估方法还不够多样。以定性评估为主的评估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评估人员的直观感觉和主观感受决定评估结果,“一句话定乾坤”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评估结果掺杂着多种因素,同时人工观察记录和对照评定的手工操作技术含量低、工作效益差,科学性和准确性均难以保证。

(四)评估人员还不够专业。院校教员虽然理论知识充足,但是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有的成员是第一次参与演习评估工作,有的成员甚至从未深入过部队、参加过演习,对演习的组织流程、重点环节、注意事项等一知半解,导致评判结果缺乏说服力,不能真实反映部队作战训练水平。

三、改进基于“导、演、评”分离的实兵演习检验评估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发挥好基于“导、演、评”分离的实兵演习检验评估模式的效能,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完善评估内容,解决好“评什么”。科学论证,把强敌(对方)的作战(行动)能力作为评估参照。要采取实地调研、专家集中研究等方式,论证评估内容,而不是把内容和标准定在与自己的纵向比较或内部横向比较上。否则,评估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自圆其说。这样把强敌(对方)的作战(行动)能力作为评估参照系,才能充分检验参演部队的遂行任务能力。把握重点,把核心作战(处置)能力作为评估的重心。信息时代,核心战斗力是信息获取和运用的能力,谁率先拥有了这种能力,谁就赢得了战场主动权。所以必须把集侦察、探测、传输、处理、打击等诸多信息化要素于一体的核心战斗力作为评估重心突出出来,而不是仅仅看有多少兵力装备,装备带的齐不齐等等。综合取舍,遵循由低到高的评估规律。评估内容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当紧紧围绕能打胜仗的核心要求进行取舍,对于打胜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步骤、行动,必须重点评、突出评,与打胜仗关系不大的一些内容可以少评、参考评或者不评。

(二)丰富方法手段,解决好“怎么评”。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量评估为主。足量配备评估人员和战场信息采集员,利用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先进技术和人工分析,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将所有行动画面传输至指挥中心,达到千里鏖战,尽收眼底的效果。对演习全过程采取定量评估,对难以量化评估的采取定性评估,都用数据精确量化标准来衡量,有效解决谁评估谁定标准、评估标准不统一等弊端。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以结果评估为主。强化用“行动结果评估战斗力”的新理念,以过程评估作为分析结果的原因,鼓励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将主要精力放在制胜打赢这个根本目的上,抑制演习重过程、图形式等华而不实的现象。行动评估与对象评估相结合,以行动评估为主。要打破“假想敌情、一击即破、红方不败”的模式。对抗中的“一边倒”,无法与对手进行等量对比,反映不出对手各要素各环节的能力指标和整体水平,致使战斗力评估脱离实战。组建专业蓝军部队,选择实兵对抗的方式,辅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做保障,更新实兵交战的手段。

(三)建立配套机制,解决好“由谁评”。人员选配机制。评估组成员的构成必须具有权威性、信服力,除了相关领域专家、部队优秀作战指挥员外,还应邀请未参与演习的兄弟部队经验丰富的“专家骨干”组成评估组,真正让懂训练、懂打仗、懂指挥的人去参与评估,即可使评估工作“货真价实”,又可以在评估工作中学习借鉴,提升自我。资质审核机制。评估组人员选配完毕后,应组织业务培训,组织业务考核,颁发资质认证证书(可规定有效期限),资质认证证书时应当区分任务地域和作战样式,确保评估人员“对口执业”“持证上岗”。借助先进技术。依托解放军“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在演习过程,通过信息收集员和自动感应报知器材,采集相关数据,将这些数据通过演习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分析、演算、归类,最后自动形成评估报告。导演部依据评估报告,对部队进行客观准确地讲评,为参演指战员呈上一本数据详实的“明白账”。

(四)加强评估反馈,解决好评估成果的转化运用。科学评估牵引训练补“短板”,以评估结果促进部队实战实训。将“复盘”查找出的问题制作成视频,回顾演练场面,由评估员现场讲评总结,让当事者心悦诚服,给战斗力建设质量准确“把准脉”。将演练情况反馈部队,查找自身“短板”,由各级领导分工负责逐个破解,规定补“短板”的标准,并把能力提升纳入干部考评范围,从而把部队战斗力全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强力推动部队演习向实战聚焦靠拢。不断健全演习评估体系。各单位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演习结束后,收集信息汇总分析,每次对抗后组织复盘检讨、交叉授课、查漏补缺,参演部队不但要对演训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演习评估组也应当对整个评估效能进行总结回顾,查找矛盾问题,不断健全评估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1王海舰,男,汉族,籍贯:甘肃酒泉 生于:1988-05,职称:助教,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军事地形学和参谋业务教学研究。

2叶青,男,汉族,籍贯:浙江上虞 生于:1978.11,职称: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军事地形学和参谋业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