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而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养的提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历史教学改革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鉴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旨在为提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育领域中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也发生了变化。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承载传承文化和启迪智慧的重要学科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学生素质教育,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其引导学生在特定学科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五个方面。在时空观念学习素养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背景,学生需要将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中进行考察和分析,进而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的脉络和变迁的时空观念能力。史料实证学习素养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能力,其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历史,形成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认识。历史理解学习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以形成对历史问题的深刻见解。历史解释学习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阐释和说明的能力,要求学生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学生可通过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思想、制度等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2.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能力,比如,学生可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解读史料、构建历史解释等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其有利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是一门充满人文情怀的学科,学生可通过学习历史来感受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独特魅力,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等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撰写论文等多种技能,在学习历史学科过程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探究活动、模拟历史场景等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史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思考方式和能力,其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时空观念能力的培养,其是学生提供构建历史思维框架的基础。时空观念要求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需要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以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跳出当下视角的局限,以更加宏观和全面的眼光审视历史。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级思维技能对史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从而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基于证据的历史思维方式培养有助于学生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或轻信谣言。历史理解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阐释和说明,学生需要将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抽象为普遍的历史规律和原理,从而在进行历史理解学习时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设定科学教学目标

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工作者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历史教学学科目标应当紧密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教学目标应明确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培养的具体要求。例如,在设定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该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分析相关史料来验证历史事实,增强学生深入理解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之一,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全面理解历史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审视历史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多种历史观(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和方法论(如比较研究法、计量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等),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问题,形成多元化的历史认识。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历史情境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和立场,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所应具备的思维方式、探究能力、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五个方面,其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应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彦勇.基于素养本位的高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 2024,(21): 69-71.

[2]赵化瑞.素养育人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以《中外历史纲要·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07):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