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个学科和各类教材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在多处提及爱国主义教育。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目标和价值旨归,它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目标一致、内容相通。历年中考历史试题也特别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考查。
一、聚焦教学立意,指向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类学科重在表达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历史知识的熏陶下,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从古至今的历史脉络,潜移默化地对本国的发展产生共鸣,对祖国产生自豪感。中学历史教材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富矿”,有的显性,有的浅隐,需要教师在爱国主义主旨统领下挖掘运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家国情怀不能被忽视。因此,教师需要深挖课程教学立意,凸显家国情怀。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为例,本课叙述了辽、西夏政权建立的概况以及各自关系的变化。有部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过于强调“并立”与“冲突”,教学深度不够,价值引领欠缺。事实上,这一时期国家尽管处于分裂之中,但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为后面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它们在民族交融中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最后才逐渐形成了“大中国”。“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各族人民是中国历史的共同创造者。各族人民为缔造中华国家与中华文明做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集中于民族交融和民族发展。第一部分,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多元民族政权的建立,主要了解辽与西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教师围绕“战”与“和”来梳理它们与北宋的关系,应重点突出“和”,并提供相关材料说明其意义所在。最后,教师引领学生由历史走向现实,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课堂小结,以升华浓郁的爱国之情。思想文化史也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但这点容易被忽略,相关教学常常会落入俗套。由此导致了学生对中国的戏曲、诗词、民间艺术等传统的优秀文化认识不到位,缺少共鸣,情感较为淡漠。其原因是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有时会欠缺对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达成情况方面的关注。以《青铜器与甲骨文》为例,本课介绍了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与甲骨文的发现、功能、造字特点。教师固然要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更应当将本课的教学立意设定为透过青铜器与甲骨文来回眸先秦时期的文明,让学生认识到早期华夏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基于以上教学实践,自然能够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融通多元素材,渗透家国情怀
新课标提倡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除去传统史料之外,这些跨学科素材也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音乐、美术、文学、戏剧、建筑等学科资源都可以为历史教学所用,关键是要能够渗透家国情怀。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为例,“工农武装割据”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展示多样化的材料,如蒋光慈的小说《田野的风》。它主要描写在革命蓬勃发展的日子里,矿工张进德和知识分子李杰回到家乡宣传革命,饱受苦难的农民觉醒起来,土地咆哮了。革命迅速摧毁了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政权。在张进德等人的带领下向革命队伍的聚集地“金刚山”(谐音“井冈山”)奔去。此外,还可以补充张士燮创作的音乐作品《农友歌》。教师也可以提供这一时期的对联,如“平分土地,斧头开辟新世界;阶级斗争,镰刀割断旧乾坤”;还可以展示《红军壮大起来》《工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漫画作品。上述材料虽然形式不一,但无不体现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增进他们的情感认同。乡土资源的合理使用也可以达此目的。教师要善于挖掘乡土资源,用身边人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其精神和品质,传递家国情怀。
三、巧用对比手法,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在不断向前演进,只有在对比中人们才能由衷地感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新课标强调大单元教学,便是要求教师从长时段、宽领域的角度来审视以往的历史,感受其中的变化。如此,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例。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我国近百年的屈辱外交,并开启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的历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史料,在纵向比较中升华爱国情感。英国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后,美国派遣专使顾盛来华,以战争相恫吓,逼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除享有英人此前所取得的各项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范围,加强了协定关税权;继美国之后,法国亦派专使来华,与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1914 年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先与西藏地方代表暗中划定关于中印东段边界的“麦克马洪线”,继而双方私自签订所谓“西姆拉条约”。中央政府代表虽然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却无力改变英国对西藏的实际控制。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交了一份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迫使袁世凯于1915年5月9日接受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新中国废除旧中国签订的条约,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影响。收回海关管理权;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驻军权;规定外国船只未经中国政府批准不准驶入中国内河,收回中国的领水主权。以上材料横跨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个阶段,分别陈述了当时的外交状况。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实行的是丧权辱国的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则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观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可谓改天换地兴伟业,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旧时代的鲜明对比中,强化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总之,培根铸魂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最终归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聚焦教学立意、融通多元素材、巧用对比手法,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实到位。当然,所有的设计都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一定要结合所学内容选用最为适切的方法。如此,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够真正得以推进,爱国主义才能够成为全体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6] 周依婷 .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比较研究:以中国和新加坡为例[D]. 苏州:苏州大学,2023:1,62.
[2] 谌凤山 . 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路径优化[J].教育科学论坛,2023(9):55.
[3] 姜义华 .何谓中国[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