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目的:对临床检验工作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52例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发生误差的病例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结果:在52名病人中,有44例因采样问题引起的分析前误差,占比(84.62%);有26例是因为收集前的因素引起的分析前误差,占比(50.00%);有11例是收集中的因素引起的分析前误差,占比(21.15%);有7例是因为收集后的因素引起的分析前误差,占比(13.46%)。有8例因试剂问题而产生的误差,占比(15.38%)。结论:在样本采集前、数据采集中、数据采集后每一个环节开展严格的操控,能够有效地减少医学检验技术深入分析前偏差出现,切实保障临床医学诊断治疗的意义。

在临床上,医学检测深入分析一般需要经过分析前、深入分析中合综合分析三个时期,但是现在,在目前的的医疗机构中,对深入分析中合深入分析后检测品质展开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就造成了深入分析前产品质量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经常会发生患者的主要症状与化验报告不一致的情形。诊疗检测前偏差质量控制是现阶段实验室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而数据显示,分析前误差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它已经占据了实验室总差错的70%以上。因此,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经验,对所从事的医疗检验分析前的差错案例进行了追踪,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52例在本院进行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病人中,男性病人39人,女性病人13人;患者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6.27±2.58)岁。

1.2方法

通过搜集造成检查分析前误差的相关医生的申诉以及病人本人的随访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分类,并总结出造成这些差错的主要原因。

2、原因

2.1样本采集

本研究中,由于抽样问题,52个样品在分析之前出现了40个差错,占比(84.62%)。在实验室进行检测之前,其误差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在样本收集之前,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本研究中,有26例因采样前的因素造成的差错,占比(50.00%),9例为饮食不当,9例为滥用药物,5例为患者身心状况不良,3例为化验单核对差错。另外,取样时的取样时机、取样部位的选取以及取样程序的不规范,亦是造成化验前差错的主要原因。只要其中一项存在,就会导致一些检查结果与正常人的参考值有很大的偏差。在取样过程中,有11个因素造成了取样前的差错,占比(21.15%),5个取样时间的差错,4个取样位置的差错,2个取样步骤的差错。另外,在样品收集完毕后,对样品进行及时的转运检验,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贮存,都会对样品的分析产生影响。它已日益为医护人员,尤其是在临床第一线的医生及化验员所关注。在本研究中,由于取样后的原因,造成了7个差错,占比(13.46%),包括样品搬运问题3个,样品存放问题4个。

2.2仪器设备制剂的问题

(1)仪器设备层面:检测人员对所使用设备的特性、特性、操控、维护等工作并没有完全掌控。假如相同试验项目换了不同厂家的制剂,检测人员没有按照制剂使用说明书改动主要参数,就会造成数据的错漏。(2)制剂层面:一部分从国外引进的测试设备没法选用国内制剂,致使制剂不能满足设备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中有6例因仪器试剂问题而引起的差错,占比(15.38%)。

3、对策

3.1样本采集误差的预防

(1)采集前误差预防:一是要主动加强病人的医疗检验知识,让他们明白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对化验结果的影响,让他们认识到取样的重要性。二是要对病人的生活习惯进行细致的询问,对病人在采集前规定的时间里,要对病人的饮食、用药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试与分析计划。

(2)采集中误差预防:在采样过程中,应严格遵循采样规程及相关规范,防止或降低采样误差。首先,在采样时间方面,需要在饮食后12-16小时以内,或者是早晨空腹之前进行,避免过早或太迟,造成差错。若样本收集时仍处于输液状态,则应该在静脉滴注的一侧进行采样,避免了同一侧因血液稀释造成的误差。其次,在取样位置上,不能让病人站着取样,从而导致检测和分析的差错,所以,在取样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病人坐着,这样可以防止差错的出现,也可以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同时,要对取样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以减少取样量带来的浪费,减少取样带来的误差,同时也要防止由于取样量的增加而导致的样品与抗凝剂的比例不平衡。此外,在采集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采集,合理选择防腐、抗凝血剂。只有这样,才能将采样过程中出现的差错降到最低。

3.2严格控制样本采集整个流程的质量

由于样品在采前就已经发生了品质问题,其发生率高达50.00%,因此,加强对样品采前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实施样本采集前,需要事先提醒病人饮食、用药治疗等相关事宜,然后根据样本采集过程当中身体健康情况和行为情况,让患者搞好数据采集前的准备。除此之外,数据采集前检验单等信息存储程序流程也有一些问题,实际上是在核实过程中遇到了一部分差池,因此需要医务人员按标准来填报检验单,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进行核实。在收集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是样本搜集的时间段、具体位置、操作不规范,因此,在收集过程当中,在明确患者空腹以后,一定要让患者坐下来歇息0.5钟头,然后利用非打点滴侧仰卧位搜集静脉血,然后根据标准化的采集器,制订准确的数据采集数目,避免出现溶血反应和血液凝固。收集后的问题就是样品运输与储藏。

3.3操控检验仪器

除此之外,分析中所反映出的实验室设备、化学试剂等一系列问题也占据比较大的比例(15.38%)。在不同程度上,实验室设备对检验结果影响是不一样的,有很多问题可以使用独特的方式予以解决。检验所选用的实验室设备应该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去操作与保养,各种各样高品质设备的化学试剂要在使用后进行相应的储存,同时需要把每一次使用的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这样才可以判别化学试剂是否能正常地发挥效果。

总之,在样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各环节都要有一套严密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检测前误差的发生,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海燕.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措施[J].智慧健康,2022(03)

[2]邓英钊;李素梅;潘小平;戴娜.检验科退检样本的统计分析及整改措施[J].现代医院,2021(08)

[3]郑翠玲;阳振曦;杨静;崔巍.肿瘤患者不合格血液样本的分析及对策[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05)

[4]杨侠宇;刘晨;赵峰;韩英.检验前不合格样本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