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无线电监测技术监测设备与无线传感网技术体系的发展中,无线电监测网络与优化技术应该作为监测设备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以监测设备与无线传感网技术为监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保无线电监测的质量与效率,具体分析如下。
1无线电监测技术研究的基本现状
无线电管理中,应该对这些频谱监测功能进行合理精细化管理,确保监测技术的长远发展。要不断对合法无线电用户进行管控,确保用户在指定频率上开展正常业务。
这几年,我国频谱监测体系逐渐完善,已经基本建立起频谱监测网络管理系统。无线电监测网络,主要的组成部门有:监测控制中心、移动监测站、可搬移站、大型固定监测站、小型固定监测站、便携式监测设备等。无线电监测网络的主要任务为:监测无线电网络的运行状况、管理无线电频谱、查找无线电干扰源,确保航空、电信、铁路等相关部门的用频权益。现阶段,我国“北斗”二代卫星导航体系虽然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无线电监测网络建设高度发达,无线电监测设备研发不断创新,为卫星导航专用干扰监测系统的研发与运行等提供了确切的技术保障。处于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无线电监测网仍然以无线电监测业务作为发展的核心业务,无线电技术结合信息化手段,促进了无线电监测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了联合检测、业务融合以及信息共享等业务,有效地提升了无线电监测与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了无线电台站与监测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2无线电监测工作面临的问题
把移动监测视为核心点,依据规定对无线电进行严格监测,这是目前无线电监测工作的内容。利用对数据的详细监测,以及形成的最终监测报告将当前问题找到。
2.1监测数据实用性低
虽然根据规定开展监测工作,但是设备由于处在落后状态,系统加上不配套,数据参数仍然没有满足实际需要,不能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甚至难以反映电磁环境变化。
2.2监测时间不够
监测时间因受不同程度的限制,边境线情况又比较复杂化,连线开展监测很难实现。在短时间之内,监测只是表示一个时间段的情况,如果监测不是长期性的,数据也无法作为参考依据。
2.3数据信息不全面
监测工作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的数据信息不能完成共享,也无法做详细分析。当前发展形势下,监测统计分析系统功能相对简单化,无法实现深度挖掘电磁环境监测的评价和对数据监测。通常很多频谱数据是依靠瀑布图,频谱图,发射源参数很难实现,致使数据无法成为参考依据,也不能将有价值的信息实时转换。
3分析解决无线电监测面临问题的措施
无线电使用频繁,信号容易被干扰,时常发生信号越界的情况。移动监测相对能力不足,无法定期监测重点口岸,也不能对无线电频谱的运用充分掌握。对此,作为无线电监测部门,应该立即采用有效策略。
3.1不断提高无线电监测水平
为满足无线电监测的具体要求,监测可使用较为先进的设备让测试行为更为规范化。无线电监测范围扩大中,现代技术必须要使用,比如,采购监测设备并成为监测的载体,确保数据输出的标准。所谓测试的规划是制定监测方案时要科学具体,以此让监测数据有效统一。
3.2合理增加移动监测时间和次数
无线电业务复杂易受干扰,所以,移动监测的特征要想得到体现,应该把监测的主要频段重视起来,从而做好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可实施多次监测,确保时间的连贯性,也让数据整体性得到提高。
3.3创建固定监测体系
边境重点位置上要建设固定的监测站,并且要设置成自动扫描监测,由监测人员不间隔地开展工作,掌握频谱和信号干扰的基础上将自身优势凸显出来。进行单次任务时,移动监测要保持灵活性,而且可监测指定的区域,但是成本需要花费。因此,应该采用固定监测站作为监测中心,把监测体系作为辅助,形成相互支持的局面。
3.4创建台站数据库
无线电监测的开展,不仅是获取数据信息,而且还有利于无线电管理。但是,数据信息相对复杂,不管是数据监测还是频谱信息在单次任务中都要列入进来。但是不能共享数据,更不能做分析。第一,创建数据库。为让保存的数据完整,需要共享信息资源,并且还要把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做好对比,利用后台分析结果制定频率资源评估的报告,进而让频率资源能够全面掌握。第二,频谱资源展示系统会自动提供数据信息,有利于对频率使用的情况及时进行观察,让智能掌握的频谱资源实现。第三,监测工作的积极开展,要将技术设备合理化,并结合固定监测站,还有移动监测将重点区域的监管完成,切实提高监测能力,让无线电设备价值的实现得到保证。第四,无线电管理信息平台,无线电信息系统、监测数据库,频谱监测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中,GIS作为空间信息系统,主是要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下对地理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和分析。第五,地理信息当中使用相关技术,获得位置信息还要把地理环境做分析,从而让信息资源共享能够实现。
3.5促进监测设备小型化发展
无线电监测设备小型化,主要分为便携式与手持式两种类型,现阶段的传感技术难以实现全覆盖,因此无线射频传感器的设计主要优势在于小型化、低能耗等。小型无线电监测射频传感器通常以电池为供电源,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利用低功耗的芯片,并合理控制相关模块,确保空闲模块能够在不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进入睡眠状态,降低小型监测设备的实际功耗,有效延长传感器的使用时间。
结束语:
无线电监测部门有必要按照监测手册确定的维护原则,制定全国统一的维护周期、维护标准、维护方法,明确维护组织,落实维护行为,组织互检并对各地维护水平实施评价。无线电监测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无线电监测工作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监测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晓婷.无线电监测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数字通信世界,2020(05):37.
[2].技术升级驱动无线电监测自动化、智能化[J].中国无线电,2020(04):7.
[3]陈敏.基于无线电监测技术的认知无线电频谱监测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04):199-200.
[4]帅建利,唐雨淋,马正阳.一种快速自组网空中无线电监测定位系统设想[J].中国无线电,2020(03):6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