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
DOI: 10.12721/ccn.2021.157002, PDF, 下载: 396  浏览: 2532 
作者: 刘新琨 过孝野
作者单位: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关键词: 绿色农业;GTFP;碳排放;安徽省
摘要: 本文在梳理绿色农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针对安徽省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进行测度和评价,深入分析安徽省农业GTFP增长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务院提出的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进而提出促进安徽省绿色农业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促进安徽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主要矛盾转变为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都对农业的绿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9年2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作出具体安排。我国以“高投入、高产出和高废物”为主要特征的“三高”数量型农业增长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发展在面临着人多地少和农业要素成本上升等刚性约束外,还遭遇着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碳排放已占到人类活动产生碳排放总量的 1/4。

农业生产中超标的碳排放量,必然是不合理的生产措施导致的,安徽省农业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因此碳排放源也同样呈现多样性特征,主要包括农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人工湿地的碳排放、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农业废弃物的碳排放等。

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农业发展与“碳”密不可分。2019 年 5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十九次全会通过《IPCC 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019 修订版》,其中第四卷“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指出,农业部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

想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安徽农业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必须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进程。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观念,在具体农业生产中更强调农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重要五个维度之一,“三高”数量型农业增长模式与该维度相悖,因此必须形成全面、可持续的新型农业发展思想,探索出一条完全符合安徽省农业发展情况的道路。

1.2实践意义 

农业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政府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农业问题,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最近几年,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先后下发多个政策性文件,强调要继续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乡村振兴和绿色农业发展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这需要更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和技术,而这些都离不开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绿色农业作为其支撑。 

2安徽省农业发展现状

2.1安徽省粮食产出和资源消耗分析 

回顾安徽省农业发展历史,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良好,粮食产量呈增加趋势。

根据《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农业平稳增长,全年增加值2915.7亿元,增长3.2%。其中,粮食实现“十六连丰”,全年粮食产量4054万吨,居全国第4位,增长1.2%;油料产量161.3万吨,增长2%;蔬菜产量2213.6万吨,增长4.5%;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7万亩,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2个,牛奶、禽蛋产量分别增长9.6%、6.6%。

农业发展良好的同时,安徽省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由于农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滥用,安徽省的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近15年来安徽省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总量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近五年来略有下降。

农膜的使用量一直呈现递增趋势。

农药的使用量先增后减,2019年使用量已低于2005的使用量。

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农膜的回收率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程度低以及对动物养殖粪便污水的处理不当等环境污染问题也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2.2安徽省GTFP分析

中国农业绿色 TFP 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安徽省虽地处中部地区,但GTFP远低于中部地区水平,更低于全国水平。

对于安徽省GTFP低做出以下两点理由分析:

1.安徽省为人口流出大省。

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人口净流出达到1300多万,人口迁出率高达20.8%,根据安徽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9年安徽省户籍人口达7119万人,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人数达1061万人,其中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5.99%,精壮劳动力流失情况严重。导致在乡村的多为年迈者,他们往往农业种植技术水平有限,不利于进行大规模农业种植,导致机器化水平低。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地投入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膜、柴油、翻耕和农业灌溉等方面。总体而言,柴油和原煤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中国农业能源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农业能源碳排放总量的九成左右,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也会造成碳排放,不合理的使用还会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3 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与创新。

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实现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提高农产品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研发新型农机,提高农机工作效率。同时也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交流,向农户传授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

2.鼓励青壮年返乡,加快土地流转,逐步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

青壮年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学习农业知识也较为容易接受;土地集中到专业农业种植户手中,更有利于科学地,集中地和机械化地经营种植,生产规模化效率也更高。

3.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农业发展计划。

如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发展富碳农业,相关实验表明对农作物增施二氧化碳,农作物吸收二氧化碳,可减少 50%—60% 的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作物根系生长,增加抗倒伏能力,农产品的品质也会得到提升,可谓是一举四得。发展富碳农业的同时也助力于碳中和的实现。各地应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己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庞思羽. 湖南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2]葛鹏飞,王颂吉,黄秀路.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05):66-74.

[3]田成诗,陈雨.中国省际农业碳排放测算及低碳化水平评价——基于衍生指标与TOPSIS法的运用[J].自然资源学报,2020,36(02):395-410.

[4]陈宇峰,缪嘉峰,屈放.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2000—2017[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21(01):76-86.

[5]赵永华.发展富碳农业  促进农业碳中和[J].北方经济,2020(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