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农作物的产量、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全球变暖及极端天气增多,导致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随着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安全食品。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防控措施,具有高效、低毒、无污染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就目前生物防治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和总结。

 引言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视,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农药的使用量正在逐步减少,但目前我国仍存在部分地区农药使用过量,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展有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应的实验验证。因此,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 生物防治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生物防治技术的含义: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或有害生物在昆虫体内和体表寄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控制害虫危害的一种综合技术。其原理是: 通过有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产生大量的抗菌素,抑制或破坏病原菌的生长,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

生物防治的特点:具有生态效益,由于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使寄主植物的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为农作物创造了有利于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经济效益,由于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节省了成本。具有社会效益,利用益虫天敌控制有害动物(如鼠类)的危害,减少对人类的危害。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通过释放有益的益虫,抑制有害生物的繁殖与扩散。

2 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策略

2.1 植物性农药

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过程,植物性农药作为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相对广泛。但是,农业传统生产中,使用大量化学农药,虽然对农作物起到一定病虫害防治效果,但对农作物也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并且农作物中将保留一些药物,不利于农作物安全,影响消费者生命安全同时,对周围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会造成生物链断裂的情况。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农业生产病虫害中,应用植物性农药,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起到显著效果。与传统农药对比来讲,植物性农药与传统农药外形相似,可以直接对农作物喷洒,但植物性农药中含有油菜素内酯成分,不仅有效消灭病虫害,还可以从周围植物中,提取杀虫剂,提升杀虫效果的基础上,降低田间生态环境污染。

由于植物性药物类型丰富,其具体用药方式和剂量也不一样,相关人员可根据农作物病虫害实际情况,以及病虫害类型,对应进行选择与调整,促使植物性药物病虫害防治发挥最大作用。植物性药物提炼过程中,主要在植物中提取元素,继而达到驱虫目的,使植物性农药具备绿色环保特点,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虽然市场中的植物性药物成本较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植物性药物应用较少,一般情况下,种植户在市场中直接购买植物原料,根据植物性药物调制规范标准,将植物成本简单提炼,不仅降低制作成本,还可以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

2.2 以虫治虫

农业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以虫治虫技术也是其中一种,通过此种防治技术,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并且我国早在历史时期,就曾使用害虫、蚂蚁对柑橘害虫进行防治,以虫治虫防治技术主要根据害虫类型,选择对应可以克制的捕食虫,将害虫消灭。现阶段,伴随害虫天敌不断增加,捕食虫和寄生虫数量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起到显著效果。例如,瓢虫、草蛉、食虫虻等,此类型昆虫捕食能力强,在成长过程中,依靠捕食害虫为生,捕食害虫数量越多,对病虫害防治能力越强。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我国通过以虫治虫防治方法,已经应用较长时间,通过捕食虫的引进,可以将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病虫消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目的。例如,某地区在进行蚜虫防治过程中,引入瓢虫消灭虫害。若在果园病虫害防治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赤眼蜂,对果树中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不仅为果农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还可以周围生态环境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以虫治虫防治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寄生类昆虫,寄生虫可以长时间寄养在害虫体内,通过自身体液和身体组织,长时间吸取害虫营养,最终导致害虫缺失营养死亡。其常见的寄生虫,主要包括寄生蝇、原生动物以及线虫等,在以虫治虫过程中,可以通过害虫类型,对应选择正确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将害虫全部消灭。

2.3 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通过多品种混合种植,以及田间套种的方式,不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达到农作物高产效果,还可以避免病虫害侵袭农作物,促使农业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具体多品种混种或者田间套种过程中,应按照相应的种植技术标准,尽可能在一块田地上种植,并且在一块田地上种植两种农作物,有助于农作物高产增收。另外,可以在前季农作物种植完成后,在农作物间距之间种植后季农作物,将田地空间最大化利用。由于病虫害类型不同,农作物中主要的病虫害相互制衡等因素,应在田间科学控制农作物生长,促使低层农作物快速生长,保证农业生态的平衡,有助于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

2.4 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技术包括使用病原菌、细菌、真菌等利用微生物和它们的代谢产物进行病虫害防治。这种方法具有专一性强、应用广泛、无药残、环境友好、 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这种技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微生物生物农药。这种农药是由微生物制成的,可用于控制农作物病虫害。能在害虫身上生长繁殖,从而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控制害虫的数量。微生物生物农药在环保方面比化学农药更加优越,不会对土壤、空气和水质造成污染,同时对非目标生物影响较小,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微生物生物制剂是由利用天然微生物分泌的酶、化合物或其他类似物质,制成的用于控制农作物病害的制品。这些制品以可降解、环保、无毒为特点,可以加速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少侵染和发病率。微生物生物制剂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大幅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2.5 研发新品种培育和防治药物

农业病虫害防治,要想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除了通过各个生物防治技术外,相关部门需要进行新品种培育,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主要找抗病能力强的植物进行培育,增加农作物抗病能力。新品种培育完成后,便可以正式投入在农田中,由于新品种抗病能力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药使用量,为农业病虫害防治节省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病虫害绿色发展。另外,相关科研机构,应针对病虫害方面,增大研究力度,尤其是病虫害防治药物方面的研发,在保证防治药物充足基础上,进一步深层研发,继而推出绿色环保的病虫病防治药物。

3结束语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更多专家的研究和探索来发挥其潜力,控制病虫害和传染病的传播,保护农作物生长健康,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绿色农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环保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开成.生物防治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展望[J].种子科技,2023,41(12):106-108.

[2]胡红.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3(10):82-84.

[3]张学英.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机,2022(0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