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DOI: 10.12721/ccn.2021.157007, PDF, 下载: 264  浏览: 3266 
作者: 宋佳
作者单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430079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育;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为了满足新时代发展下社会对声乐人才的实际需要,高校需要在声乐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并从声乐教育的艺术性与实践性的角度出发,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转型。为此,高校声乐教学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国家针对教育事业方面的深入改革发展,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和标准,普通高校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标准,开展准确有效的定位。同时,也要结合社会发展的不同趋势和方向,及时有效地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及结构等。另外,在声乐教育层面,社会严重缺少运用型声乐的人才,高校的很多毕业生在结束大学生活后比较难找到自己满足的工作,而社会同样也面临难以招纳适合自身运用要求的专业型的人才。

1高校声乐教育的意义

高校声乐教育既是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教育功能的基本要求,更是迎合创新时代发展趋势的体现。声乐对于人的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发挥重要作用。每个人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各不相同,结合声乐教育为学生提供创新表达的语言,同时也能够引导其展现自我个性,实现个性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承,更是为了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高校声乐教育根据系统的声乐理论框架,推进音乐文化的代代相传,在传承的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都会结合主观能动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并从新的角度探索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而这就是文化创新的开始。

2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

2.1高校声乐教学的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

就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学校和教师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并没有较为全面的认知,过于重视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演奏能力,从而忽视了声乐教学的情感教育。现阶段的各项声乐教学和表演项目功利性过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声乐学习目标出现偏差。在这种功利性教育教学形式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设计都存在缺陷,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定位存在偏差,使得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都不理想。

2.2实践教学经验欠缺

声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课程形式,需要学生通过舞台来展现,要注意舞台上的表演能力等。因此,学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的声乐能力水平,同时还应该增强自身的表现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确保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最优秀的自己,为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但是目前从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严重缺少实践教学的经验,还缺少很多实践教学形式,导致学生严重缺少实践的机会,甚至还有一些学校本身就不具备声乐教育的能力,更是加剧了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度。很多学生在理论知识层面突出,但是严重欠缺感受美的能力,同样也无法完美展现自己的实力。

2.3声乐课程内容不完善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课程教学的结果,也包括课程教学中形成的思想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些高校声乐教育过度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声乐技巧的教学,使得学生对声乐的思想方法把握不准确,影响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相较于专业的音乐院校,综合高校在声乐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以及表演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塑造。

3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途径

3.1明确办学目标

影响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校自身对于办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的明确,这有助于体现出高校自身声乐教育的特殊性,为我国现代化声乐教学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声乐作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演奏者不仅仅要通过熟练的技巧为听众演奏完整的乐曲,还需要通过情感意识的共鸣,带给听者独特的视听感受。高校声乐教育不仅仅要对演奏者的综合素质和声乐演奏技巧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在专业课程的培养及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促进声乐专业学生个人信仰、人生价值以及审美品位等的升华。这样才能够在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下培养新型的全能人才,并解决应试教育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突出素质教育的优势。

3.2培养声乐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的音乐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应根据实际办学规模等基本情况,完善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学历、教学管理、教师进修等方面工作内容,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从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科定位,如果是重点学科,学校应教学软硬件方面支持教师专业团队的发展,并要求专业教师推进声乐相关研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特色化声乐专业;如果是一般学科,则结合国家相关规定,保证专业教师的数量,调整专职、兼职教师结构,形成优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管理工作中,学校应加强职称学历管理,同时保持开放的态度,重点强调教师的专业能力过硬,加强与专业音乐院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利用其优质的教师资源,支撑声乐专业的教育培养工作;做好教师管理,评估教师的专业教学过程,完善绩效考核,制定教师培训、进修体系,为教师发展创造空间。

3.3加强艺术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在于教师能够在这种教学对话中,把声乐的艺术内涵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进行声乐授课时,要加强艺术训练,营造更加浓厚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够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在对声乐美感进行体悟的过程中高效地学习声乐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学生从深层次的角度去体会音乐的内涵,并且将具体的声乐知识融入课堂之中。同时,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思考以及质疑声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去表达生活中的感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4创新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创新需要

在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创新设计中,不能把技巧为主,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使教学具有拓展性。同时,普通学生的音乐素养无法和专业型声乐人才相比较,因此高校绝对不能盲目地将各类音乐名校的特色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教师可以发布调查问卷,对本学校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调查,了解了本校学生的能力之后,才能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适当的音乐教学。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创新课程结构,利用潮流音乐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不能固定的运用传统的模式,应当结合政策以及校情,从而进行深入的调整,学会因材施教,通过全新的教学形式使得声乐教学得到提升。高校声乐教育通过模块化及实践创新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将专业、道德与艺术生命三者相联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新荣.简析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实践人才培养[J].北方音乐,2020(11):158-159.

[2]司娜.高校音乐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9,(5):65-66.

[3]王艳敏,彭冰冰,毛梦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设计伦理教育探析[J].设计,2020,33(0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