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kan22@ccnpub.com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期刊菜单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在初产妇产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下载:33 浏览:1696
摘要:
目的:研究在初产妇产后恢复中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取得成效结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初产妇70例计入研究,分组应用抽签法设为为实验组、比对组,其中比对组(35例/组,盆底康复训练),实验组(,35例/组,基于以上内容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分析治疗成效结果、盆底功能障碍监测值,不良情况评值、满意度测评值,产后5天和6个月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结果:①总有效率项目上对比,实验组成效更优,高于比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实验组盆底肌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值所获值低于比对组,弹力所获值高于比对组,组间对比(P<0.05);③实验组总不良反应率测评获值更低,优于比对组,p<0.05;④实验组满意度测评值更高,均优于比对组,组间对比(p<0.05)。⑤产后5天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较差,数据差异不大(p>0.05);产后6个月,实验组Ⅰ类,Ⅱ类肌纤维恢复更为理想,高于比对组,组间具备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收治的初产妇在开展产后恢复的过程中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盆底肌功能恢复良好,盆底肌张力恢复,降低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松弛,进而提升产妇,家属满意率,值得普及和应用。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阴道哑铃、凯格尔运动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下载:23 浏览:1570
生物功能吸附性义齿在重度牙槽嵴吸收患者修复中的应用 下载:26 浏览:1476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生物功能吸附性义齿(Biofunctional prosthetic system,BPS)在重度牙槽嵴吸收患者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2月到2022年12月选择在医院诊治的重度牙槽嵴吸收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掷硬币方法把患者分为BPS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全口活动义齿常规修复,BPS组给予生物功能吸附性义齿修复,观察与记录两组的修复效果。结果:修复后3个月,BPS组的修复优良率为100.00%,与对照组的87.18%对比有显著提高(P<0.05)。修复后3个月,BPS组的舒适程度、固位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美观效果等口腔健康影响程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BPS组修复后1个月、3个月的前牙区及后牙区下槽骨吸收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功能吸附性义齿在重度牙槽嵴吸收患者修复中的应用能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修复优良率,还可提高下槽骨吸收量,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对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睡眠质量的影响 下载:036 浏览:1673
摘要: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开展综合护理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临床观察对象为子宫肌瘤患者82例,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的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不良情绪、并发症发生率、盆底肌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SQI评分、VAS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盆底肌功能等级更高(P<0.05)。结论: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在围术期开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和睡眠质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疼痛程度更低,盆底肌功能恢复更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监测分析 下载:27 浏览:1571
摘要:
目的:分析监测临床上对于微生物检验与细菌耐药性的数据结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 2020 年 1月至 2022 年12月在我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血、尿、痰、脓等分泌物)等标本,经培养鉴定后的120株多重耐药菌为观察对象,并对 120株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①排前五耐药菌:铜绿假单胞菌29.17%,大肠埃希菌19.17%、肺炎克雷伯菌16.67%、金有黄色葡萄球菌6.67%、鲍曼不动杆菌5.83%;②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呋喃妥因90.00%,环丙沙星85.71%,头孢曲松85.71%,左氧氟沙星71.43%,庆大霉素57.14%等耐药性较高,耐药性高于铜绿假单胞菌;③大肠埃希菌对于左氧氟沙星耐药性(78.26%),肺炎克雷伯菌呋喃妥因耐药性(75.00%);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青霉素有着较度耐药性,达到87.50%,其次为红霉素75.00%、克林霉素62.50%、左氧氟沙星62.50%等,不具备耐药性的药物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替加环素。结论:在临床治疗和用药的过程中需增强关于微生物检验,以及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临床精准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多学科合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幽门螺杆菌与胃内微生物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下载:32 浏览:1577
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价 下载:30 浏览:1721
摘要:
探究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月到2022年11月,医院收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147例,均在医院应用生物反馈疗法及电刺激治疗,持续治疗8周,结合患者是否痊愈将患者分为痊愈组、未愈组,汇总患者的个人信息资料、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47例患者的痊愈率是79.59%,未愈率是20.41%。未愈组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产次、新生儿体重、盆底肌力严重程度、尿失禁严重分级与痊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愈组的孕次与痊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35岁、孕前体重指数超重或肥胖、产次>1次、新生儿体重>3kg、盆底肌力严重程度、尿失禁严重分级六项作为因变量,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六项因素均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未愈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年龄、孕前体重指数、产次、新生儿体重、盆底肌力严重程度、尿失禁严重分级会对患者的疾病痊愈造成影响,需临床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患者的治疗周期及治疗方法,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生物学报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
2018-2025
发文量 :
679
访问量 :
160587
下载量 :
60587
总被引次数 :
504
影响因子 :
1.108
学术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