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生物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乃至社会安全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篇文章也将目光集中于此,主要讨论了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落实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落实对策。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优化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保证生物安全管理落实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摘要: 治疗用生物制品的变更随着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增多,企业提出变更后,需根据相关法规对产品进行可比性的研究,来对产品变更前后是否存在安全性、有效性层面的差异进行评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就药学可比性研究中的生产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质量特定等层面的可比性作出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制品上市后变更的建议。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治疗焦虑症患者给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帕罗西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58例焦虑症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组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SAS评分与PSQI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呈现出更高显示;SAS评分与PSQI评分较对照组,呈现出更低显示;且胃肠不适、震颤、头痛、口干的发生概率,较对照组也呈现出更低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帕罗西汀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症患者的病情,使得患者睡眠质量得以恢复,神经衰弱等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生物反馈电刺激辅助治疗在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及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对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产后42-60天复查的产妇进行筛查评估,使用比利时MYO -200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进行评估、筛选出9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A组在产后42-60d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于产后6个月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C组于产后12个月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比三组的盆底肌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后Ⅰ类肌力、Ⅱ类肌力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性生活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产后42-60d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显著,能有效增强盆底肌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性生活满意率。
摘要: 目的:调查目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的现状,探讨能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方法。方法:以2018、2019年该院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微生物标本的质量进行监测,分析微生物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过程的规范性和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等干预措施对标本合格率的影响。结果:在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患者准备不充分、标本污染、采集数量不足、送检延误、送检数量不符合要求及暂时保存不当等,通过干预,送检微生物标本合格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率,同时能够降低医院感染漏报情况,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摘要: 恶性肿瘤已成为世界难题,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中药因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从而对治疗恶性肿瘤有了新的突破点。本文就中药抗肿瘤机制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上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摘要: 目的:旨在探究对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研究对象为此时间段内至我院就诊的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两组不同措施的对比,评价干预12周后组间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性功能改善差异。结果:经过12周的训练客观和主观评价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OAB和SUI症状均显著改善(P<0.05);A组患者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中患者未报告在脱垂症状上的主观改善,但POP-Q系统中Ba点观察到改善显著(P=0.008)。性功能评价中显示B组在进行干预后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调查表(PISQ)所有领域均显著改善,但A组则未观察到类似的变化。结论: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盆底肌肉的功能,同时缓解膀胱过度活动症、压力性尿失禁及子宫脱垂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性功能。
摘要: 生物反馈是将人体的各种生物学信息,如肌电感应、脑电波、血压、心率等进行汇总处理,之后将信息转化为人们能够感知的视觉、触觉、听觉等进行传递与展示,同时将此信息反馈于机体,使机体可以有意识的控制自己,调节自身的生理及心理活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功能,治病防控的目的。现阶段生物反馈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摘要: 目的:探究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伴有其他病原生物感染的状况。方法:在2019年3月到2020年2月开展研究,并以某医院接受诊治的支原体感染患者300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支原体阳性标本中合并其他病原生物感染的情况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支原体阳性标本当中合并表皮葡萄球菌的占比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腐生葡萄球菌。药敏试验中对于常规抗生素的耐药率相对较高,最高为四环素。对于科比托、强烈米苏、美满霉素、交沙霉素的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病原生物检定的药敏分析结果中耐药率最高的是红霉素、青霉素以及氧氟沙星,分别为86.00%、83.67%、63.00%。结论: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合并其他病原生物感染的临床危害风险较高,需提高对于泌尿生殖消系统患者的药敏试验,针对用药,从而提高临床综合干预水平。
摘要: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意义。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中,随机抽选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检查下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微生物检验下的针对性治疗。结果:在诊断准确率方面,实验组准确率96.66%,对照组准确率70.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无效感染程度方面,实验组总程度3.33%,对照组总程度21.66%,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实验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尿路感染的预防和诊断治疗中,开展微生物检验,其效果显著,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提升整体治疗的有效率和针对性,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摘要: 目的:综合分析微生物检验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价值。方法:选取60名在本院实习的学生(时间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共2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法,共纳入30名学生;实验组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法,共纳入30名学生。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是否喜欢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促进临床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是否促进学生对临床微生物学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提高综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否能够培养创新能力、是否能够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是否满意教学过程、是否提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生物安全意识、是否掌握学习重难点以及是否提高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以及考试成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的教学效果以及考试成绩更高且P<0.05。结论: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
摘要: 目的:分析控制医院感染中应用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3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80例,以组间均衡分配法分成对照组和分析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分析组接受微生物检验,对比应用效果。结果:经比较实验结果,分析组的感染程度、感染控制情况、感染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建议大力推广。
摘要: 目的:了解疾控中心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的办法,选取辖区中心工作的36名医务工作者,采用某县疾控中心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对入组人员进行抽样,并对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结果:36.11%的受访对象反映出了工作配置不平衡问题,16.67%的受访对象反映出了检验仪器的落后,22.22%的受访者认为样本收集不规范,13.89%的受访者认为检验环境是有问题的,11.11%的受访者是有其他问题。结论:目前,我国疾控中心开展的微生物检测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配置人手,引进先进的仪器,并建立完善的标本收集和管理体系。
摘要: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余姚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8例(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4例)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的观察组(44例),观察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盆底功能、盆底肌电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盆底肌力大,尿流动力学改善好,盆底功能改善好,盆底肌电值高,P<0.05。结论:给予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改善患者盆底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的微生物检查方法在妇科炎症感染中的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确诊的100例妇科炎症感染患者,均收治于2022年02月-2023年01月,随机分成观察A组(n=50,以培养法进行微生物检验)、观察B组(n=50,以凝集法进行微生物检验),对两组阴道内念珠菌检出阳性率、微生物检验培养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A组检出40例阳性,10例阴性;观察B组检出38例阳性,12例阴性,两组阴道念珠菌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0.00%、76.00%,X2=0.233,P=0.229>0.05。观察A组微生物检验培养时间为(7.23±0.65)d,观察B组为(1.06±0.09)d,t=66.486,P=0.001<0.05。结论:为妇科炎症感染患者应用凝集法和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相当,但前者在培养时间方面相对更有应用优势,因此,建议临床可将凝集法作为初筛方案,最终联合培养法确诊,这样更能够将检验准确率提高,为临床治疗、诊断疾病提供更多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粪便微生物检验在腹泻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腹泻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粪便微生物检验及药敏试验,指定本院医学实验室同一名具有高年资、高职称的临床检验医师完成相关操作。记录32例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以32例腹泻患儿中所占比例较高的2种病原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32例腹泻患儿粪便样本中共检出病原微生物32株,其中沙门氏菌(31.25%)、志贺菌(31.25%)所占比例均较高,数据对比P<0.05;32例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比例较高的沙门氏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0%),志贺菌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0%),数据对比P<0.05。结论:腹泻患儿粪便中主要病原微生物为沙门氏菌、志贺菌等,药敏试验显示其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等抗感染药物敏感性较高,在实际治疗工作中应首选上述药物实施抗感染治疗。
摘要: 目的:探究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为该阶段我院收治的24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需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微生物检验。对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院内感染疾病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院内感染疾病发生率为6.67%,对照组>观察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中院内感染患者36例,观察组中院内感染患者8例。两组患者感染性疾病轻度与中度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无重度感染情况出现。抗菌药物使用率,对照组为69.17%,观察组为30.83%,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临床合理用药率,对照组为84.17%,观察组为9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生物检验可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可推广。
摘要: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对医院感染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500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250例,微生物检验用药)与对照组(250例,常规用药)。分析患者感染发生率、感染程度、感染菌种、菌种耐药性分析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次送检的500例细菌样本中,其中阳性细菌群139例,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要分离菌种;对主要分离细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耐药分析,大肠埃希氏菌对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以及头孢呋辛的耐药性最高;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微生物检验下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降低感染严重程度,同时能准确的对感染菌种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广泛推广。
摘要: 目的:研究在初产妇产后恢复中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取得成效结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初产妇70例计入研究,分组应用抽签法设为为实验组、比对组,其中比对组(35例/组,盆底康复训练),实验组(,35例/组,基于以上内容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分析治疗成效结果、盆底功能障碍监测值,不良情况评值、满意度测评值,产后5天和6个月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结果:①总有效率项目上对比,实验组成效更优,高于比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实验组盆底肌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值所获值低于比对组,弹力所获值高于比对组,组间对比(P<0.05);③实验组总不良反应率测评获值更低,优于比对组,p<0.05;④实验组满意度测评值更高,均优于比对组,组间对比(p<0.05)。⑤产后5天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较差,数据差异不大(p>0.05);产后6个月,实验组Ⅰ类,Ⅱ类肌纤维恢复更为理想,高于比对组,组间具备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收治的初产妇在开展产后恢复的过程中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盆底肌功能恢复良好,盆底肌张力恢复,降低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松弛,进而提升产妇,家属满意率,值得普及和应用。
摘要: 目的:分析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凯格尔(Kegel)运动用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选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抽签分2组。对照组实行阴道哑铃+Kegel运动,观察组实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Kegel运动。比对盆底肌肉张力、盆底功能等指标。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盆底肌肉张力、尿动力、性生活质量水平均高(P<0.05),盆底功能评分低(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Kegel运动疗法干预,效果更理想,可恢复盆底功能,达到治疗目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