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报
生物学报
《生物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理、生化、遗传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教学等方面的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生物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338

《生物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观察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实验的改进 下载:67 浏览:479
  • 王秀莉1 孟安华2 《生物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叶绿体的观察比较容易,撕下绿色蔬菜叶的外表皮,置于显微镜下即可观察。而线粒体的观察实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发现,将配制好的健那绿B溶液过滤,可去除溶液中没有溶好的颗粒状物质,使实验效果更好;对于实验材料,经过洋葱表皮与口腔上皮细胞比较发现,口腔上皮细胞更容易染色和观察;对于染色时间的比较结果发现,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的染色时间均为10 min时染色效果更好。
  • 赤霉素及萌发密度对戟叶酸模种子萌发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484
  • 朱璧如 李雨桐 孙成 《生物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利用种子萌发获得子代样品确定子代基因型以衡量适合度时,需要最大程度地提高种子萌发率,降低早期近交衰退对适合度估计的影响。以戟叶酸模(Rumex hastatus D. Don)种子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萌发密度和有、无赤霉素处理的全交互实验,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赤霉素和萌发密度对种子萌发率、出土子叶长度、首粒种子萌发时间和半数种子萌发时间4个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4个指标在不同萌发密度情况下均无显著差异;赤霉素处理并未影响种子萌发率和首粒种子萌发时间,但经赤霉素处理后,出土子叶长度显著增大,半数种子萌发时间显著推迟。
  • 细胞如何适应外界变化的氧环境——解读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载:77 浏览:468
  • 陈子砚1 王予涵2 刘可可3 王月丹3 《生物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人的生命活动时刻离不开氧气,在低氧环境或者高氧环境中,机体不断对代谢过程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缺氧条件下,机体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美国塞门扎教授发现了可对EPO基因转录进行调控的缺氧诱导因子(HIF)。但在正常氧气条件下,HIF1-α在细胞中几乎不存在,威廉·凯林发现了VHL蛋白通过给HIF-1α泛素化以调控其降解和代谢。凯林和拉特克利夫进而在HIF-1α的分子结构中发现了一个氧依赖性降解区(ODD),当氧气浓度较高时,这个部位可被VHL结合。有关此通路的研究临床价值极大,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 胞间联丝的结构、类型及其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1) 下载:71 浏览:476
  • 刘宁 《生物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质信息交流的通道。依据胞间连丝的来源不同,胞间连丝被分为初生胞间连丝和次生胞间连丝2种类型;依据形态结构的不同,胞间连丝又被分为简单的胞间连丝和分支的胞间连丝。本文介绍了胞间连丝的结构,不同类型胞间连丝的发生、修饰与其在植物体中存在的位置,同时介绍了胞间连丝的结构改变、数量与类型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低剂量的毒物对生物有益?——比较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1) 下载:72 浏览:472
  • 朱钦士 《生物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对于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各种伤害性因素(统称为毒物)的攻击,生物有2种反应方式。在毒害作用超出生物应对能力的情况下,伤害程度与毒物的剂量成正比,可用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linear no-threshold, LNT)理论来描述。然而在低剂量下,由于生物防御和修复机制的作用,不仅毒物的伤害作用可被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刺激了生物的主动反应,还可导致对生物有益的结果,其效应可用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Hormesis)理论描述。毒物的双相剂量效应在生物界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包括人)中都被发现。能引起双相剂量效应的伤害性刺激各式各样,包括电离辐射、活性氧、限食、高温、缺氧、缺血、机械伤害、重金属、化学毒物、抗生素、抗病毒药,以及植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等。在本文的第1部分中,先介绍毒物的单相剂量效应理论和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内容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在第2和第3部分中,将分别以电离辐射和活性氧为例,具体讨论这2种理论对这些伤害性刺激的适用情形。大量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对生物有益,而体育锻炼带来的体内活性氧的增加不仅对生物无害,还为实现体育锻炼有益效果所必须,证实了毒物双相剂量效应理论的正确性。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生物学报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9
访问量 160587
下载量 60587
总被引次数 504
影响因子 1.108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