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建筑学领域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建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79-9155 (Online) ISSN: 3008-0053 (Print)
qikan7@ccnpub.com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中国建筑》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土建工程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下载:29 浏览:723
摘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行业关注的重点议题。土建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土建工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策略,包括资源节约型设计、低碳环保施工、生态友好型维护等方面,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为土建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基基础缺陷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下载:8 浏览:55
摘要:

地基基础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与使用寿命。由于地基基础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检测方法在缺陷识别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基于机器学习的地基基础缺陷自动识别技术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声波反射、地质雷达、图像等多源缺陷检测数据,基于机器学习原理构建地基基础缺陷自动识别模型,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验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能够在工程现场采集到丰富的缺陷数据,且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布局规划创新方法 下载:7 浏览:51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三类”框架下,村庄布局规划面临从“单一建设管控”向“全域全要素统筹”转型的迫切需求。本文聚焦规划技术融合、管控机制弹性化及治理工具数字化三大创新方向,提出基于“多规融合”的规划编制范式,构建“三生空间”动态划定与建设用地复合利用模型,并探索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在规划监督中的应用路径。研究强调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政府—村委—村民—专家”多元共治机制,以破解传统规划中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矛盾、资源错配及实施刚性不足等问题。结果表明,创新方法可显著提升村庄规划的科学性、适应性与实施效能,为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汽油中锰铁铅含量的方法研究——基于安全性与检测效率的优化探索 下载:9 浏览:80
摘要:

车用汽油中 Mn、Fe、Pb 的同步准确测定是质量监控的核心环节。传统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存在步骤分散、试剂毒性强、燃爆风险高等弊端。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一种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的安全、高效、绿色检测新方法:以白油为稀释剂,在 1500 kW 高频功率、0.7 L·min⁻¹ 载气条件下,一次进样 10 min 内完成三元素同时分析。结果表明,Mn(257.61 nm)、Fe(259.94 nm)、Pb(220.35 nm)标准曲线 R² ≥ 0.9999;0.10–5.00 mg·L⁻¹ 范围内线性优异;1.00 mg·L⁻¹ 加标回收率 97%–101%,RSD < 2%。与 AAS 相比,检测效率提升 4.5 倍,彻底消除乙炔和 MIBK 致癌溶剂的使用,满足 GB 17930-2016 限值要求,为绿色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

车路协同环境下交叉口信号动态优化与通行效率提升策略 下载:12 浏览:68
摘要:

针对传统交叉口信号控制依赖固定配时、对交通流波动响应滞后的问题,本文以车路协同V2X技术为支撑,基于多源融合数据构建动态优化模型,设计兼顾效率、安全与环保的多目标协同策略,研发自适应控制机制并经VISSIM仿真验证。通过改进PSO与NSGA-II算法求解,优化 渗透率与控制周期参数。结果显示,平均车辆延误降低18%-25%,通行能力提升12%-17%,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提供关键理论与技术支撑。

装配式锚索桩板墙集成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下载:6 浏览:68
摘要:

本文针对复杂环境下狭长深基坑支护与排水难题,通过集成钢板桩-型钢组合支护、楔形桩合拢工艺、管井降水与明排协同系统及材料-物理双重防渗技术,构建了一套多重防排水钢板桩支护施工体系。工程应用表明,该技术有效提升了支护结构承载力与止水性能,施工效率提高约25%,并通过全过程动态监测实现了对基坑变形与周边环境的精准控制。研究成果为类似狭长深基坑工程提供了安全经济、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具有显著的推广价值。

装配式箱涵智能建造流水化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下载:8 浏览:46
摘要:

针对当前公路桥梁大型装配式箱涵预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厂区布局低效、装备联动性不足、工艺精度控制难、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实际,研发了一套以“工艺为核心、数据驱动”为特征的装配式箱涵智能建造流水化施工技术。通过引入定型化钢筋绑扎胎架与智能加工设备、自动化整体推拉式钢模板系统、集成智能叫料-布料-振捣的混凝土施工系统,并依托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协同控制,构建了高效、连续、数字化的预制流水生产线。工程应用表明,该技术显著提升了预制效率与产品质量,施工效率提高约20%,成本降低10%,人力需求大幅减少,同时实现了节能减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为我国桥梁构件工业化智能建造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实践参考。

燃煤锅炉制粉系统出力不足问题诊断与优化 下载:9 浏览:32
摘要:

燃煤锅炉制粉系统作为火力发电厂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出力稳定性直接影响锅炉燃烧效率、机组负荷响应能力及运行经济性。然而,受设备老化、煤质波动、系统设计缺陷及运行维护不当等因素影响,制粉系统常出现出力不足问题,导致煤粉细度超标、磨煤机电流异常、通风阻力增大等连锁反应,进而引发锅炉燃烧劣化、NOx排放升高及厂用电率上升。本文针对燃煤锅炉制粉系统出力不足的典型问题,从设备状态评估、煤质特性分析、系统参数匹配及运行优化策略等维度展开系统诊断,提出基于设备改造、参数优化及智能控制的综合解决方案。

城市快速路桥梁伸缩缝耐久性优化设计研究 下载:5 浏览:139
摘要:

城市快速路桥梁伸缩缝作为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桥梁安全运营和维护成本。针对四川遂宁地区伸缩缝服役过程中出现的橡胶老化,钢构件腐蚀,排水不畅等典型失效问题,通过分析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性能衰变规律,建立了基于损伤累积理论的寿命预测模型。提出了模块化结构设计,高性能材料选用和三级防水排水系统等优化方案,研究表明优化设计可使伸缩缝使用寿命延长至15年以上,为西南地区城市桥梁伸缩缝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住宅楼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7 浏览:47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住宅建设需求增长,但当前住宅楼建设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技术难题等问题,影响居民生活安全与舒适度。文章首先介绍了住宅楼常见结构类型及其选型依据,接着阐述了结构优化设计原则,并探讨了满应力设计法、BIM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等优化设计技术。在施工关键技术方面,详细分析了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施工质量控制以及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技术,旨在为住宅楼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指导,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煤场封闭改造后温湿度控制与煤堆自燃预防策略 下载:8 浏览:45
摘要:

本文聚焦于煤场封闭改造后的关键问题,深入探讨了温湿度控制与煤堆自燃预防策略。封闭改造后的煤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温湿度条件与露天煤场大不相同,这给煤堆自燃防控带来新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封闭煤场温湿度变化特点及其对煤堆自燃的影响机制,接着从通风系统优化、温湿度监测与调控技术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温湿度控制措施。同时,结合煤堆自燃的内在机理,从煤炭储存管理、阻燃技术应用、应急处理预案制定等维度,详细阐述了预防煤堆自燃的综合性策略,旨在为封闭煤场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高压电机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分析 下载:13 浏览:137
摘要:

高压电机作为工业生产中的核心动力设备,其运行状态稳定性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安全。针对高压电机运行中易出现的机械与电气故障,本文围绕运行状态监测技术、故障类型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及优化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对比振动、温度、电流电压及绝缘状态等监测技术的应用参数与精度,明确不同技术适用场景;结合定子、转子、轴承等常见故障的成因与特征参数,建立故障判定阈值体系;采用小波变换预处理、时域 - 频域特征提取及 BP 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实现监测数据有效分析,诊断准确率达 92% 以上。最后提出优化监测布局、完善数据管理及加强人员培训的策略,数据表明该策略可使故障漏检率降低 25%、误判率降低 18%,为高压电机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化工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腐蚀机理及防护技术研究 下载:21 浏览:52
摘要:

化工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存在的腐蚀问题,不仅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是化工工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在分析化工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运行特点与常见问题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影响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的主要因素,从水质调控、防腐材料与设备优化、电化学防护、微生物控制等方面阐述了化工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防护技术。

精细化管理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下载:6 浏览:107
摘要: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具备精确性、细致性与深入性特征的管理模式,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凭借科学的规划以及严格的执行,能够切实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损耗,并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此方法不仅聚焦于整体目标的达成,更着重于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优化与改进,进而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结合具体工程的特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举措,确保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构建高效的管理体系。

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雷击过电压防护技术优化与绝缘配合特性分析 下载:5 浏览:43
摘要:

随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雷击过电压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危害日益加剧,对其防护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国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实际运行经验,分析了雷电过电压对绝缘造成的影响,从防雷措施优化和绝缘配合优化两个方面研究了提高特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水平的方法。采用 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建立了特高压输电线路模型,研究了避雷线、避雷器和新型绝缘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闪络特性,验证了优化防雷措施的有效性。同时,开展了不同绝缘水平下线路雷击闪络特性、耐雷水平及污秽闪络特性试验研究,为特高压输电线路绝缘配合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房屋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8 浏览:169
摘要: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房屋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推动了结构工程高性能化发展。研究系统分析了自愈混凝土、再生混凝土、透水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材料的技术特性与性能机理,重点构建了高性能混凝土从材料组成到微观结构的理论体系。UHPC材料薄壁构件腹板厚度减至120mm,较传统混凝土减薄60%以上;高性能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达150MPa,抗弯强度达30MPa。通过构建性能评价体系,验证了新型材料在基础结构、承重构件和功能性构件中的应用效果,为房屋建筑结构材料选择和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装饰设计的创新策略 下载:8 浏览:167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作为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建筑装饰设计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有效的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建筑装饰设计效果,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更新效果。因此,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应对建筑装饰设计进行创新,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设计和应用。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构件吊装精度控制与协同管理优化 下载:9 浏览:58
摘要:

装配式建筑凭借工期短、质量可控等优势成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构件吊装精度控制与协同管理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设计优化、技术集成、流程协同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吊装精度控制要点,提出基于BIM的协同管理框架与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智能监测与标准化操作规范,构建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全链条的精度控制体系。研究表明,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测量、临时支撑体系优化及全流程数字化协同,可显著提升吊装一次合格率,降低施工调整成本,为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低风速地区风电机组安装的场地准备与设备适配要点 下载:8 浏览:131
摘要:

在低风速地区进行风电机组安装,需要面对风力资源分布不均、自然环境恶劣、气象条件复杂多变等问题,因此,在进行风电机组安装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场地准备,通过合理规划场址、选择适宜的基础类型和基础施工方案以及科学的设备选型与适配,进而保证机组安装顺利开展。同时,还需要重点关注安装调试阶段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包括运输与吊装、并网与调试、运行维护策略及远程监控等,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保证风电机组在低风速地区稳定运行。最后,还需要加强低风速地区风电机组运维管理,建立健全的运维管理体系,从而保证风电机组在低风速地区长期稳定运行。

机械臂柔性抓取技术的优化与实现 下载:3 浏览:66
摘要:

机械臂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关键设备,但其操作灵活性较低,在装配、搬运等作业场景中无法发挥优势。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末端执行器的机械臂柔性抓取技术。首先,对柔性末端执行器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抓取策略与动作规划进行了优化;其次,搭建了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机械臂的自适应调整机制;最后,基于上述柔性抓取技术,搭建了一套可实际应用的柔性抓取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柔性抓取技术能够满足各行业的应用需求。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机械臂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具有一定意义。

[1/38]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