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评价内蒙古东部区青贮玉米种植的适应性情况,该研究以先玉335作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0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丹玉402、北农青贮3740、京科青贮301、东裕120这4个品种的鲜草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但丹玉402、东裕120收获时乳线未形成,且易倒伏、易感病;京科青贮301株高为291.8 cm,且空秆率超过10%,因而不适宜在当地推广。适合在阿荣旗种植的品种为北农青贮3740,该品种熟期适宜,在产量、抗性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可优先推广。
摘要: 运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于2017年和2018年对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栽培产量与密度、氮肥和磷肥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以两年试验建立的模型进行优化筛选,获得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产量≥16 500 kg/hm2)栽培技术措施的指标为:密度96 675~97 920株/hm2,氮(N)420.75~431.55 kg/hm2,磷(P2O5)288.30~299.70 kg/hm2。
摘要: 为提高中药材黄芩的产量以及规范化生产,文章研究大棚内培育黄芩在不同施肥量与密度条件下对根系形态指标及根部干、鲜重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取样,在黄芩出苗后45,70,95,120,145 d分别采集黄芩的地下部分,测定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主根直径及根部干、鲜重。结果表明:黄芩药用部位在F2(磷酸二铵330.00 kg/hm2+尿素64.65 kg/hm2)处理下各根系形态指标优于其他处理,且生长速度较其他处理更快,同时密度的增加影响黄芩根系的生长。
摘要: 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文章以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阐述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和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情况;总结了农牧交错区高秆穴播作物模式、矮秆条播作物模式、块根块茎类少耕带作模式和草原改良模式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阐明了农牧交错区在保护性耕作发展中与农业区划结合不够、农艺技术创新滞后、机械装备专用性和可靠性低、杂草发生及危害严重等突出问题;对今后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定位、发展趋势、内涵界定、装备选择和长效机制建立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趋势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摘要: 为了鉴定黄花苜蓿耐牧性的相关基因,采用PCR技术对黄花苜蓿Mfβ-Hex1基因进行克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基因的序列信息。结果表明:黄花苜蓿β-氨基己糖苷酶(Mfβ-Hex1)基因全长786 bp,包含67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4个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组成。与豆科植物蒺藜苜蓿和鹰嘴豆中的β-Hex1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蒺藜苜蓿聚为一支。Mfβ-Hex1基因属于GH20家族成员,不具有跨膜区域,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亚细胞定位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该研究为深入研究Mfβ-Hex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