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研究
海洋研究
《海洋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全球性海洋科技的新发展,报道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及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等,为全球的海洋学科研究服务。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海洋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29

《海洋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天文大潮对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 下载:64 浏览:343
  • 刘明东1 杨光兵2 熊学军2 陈亮2 宫庆龙1 《海洋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基于2020年8月至11月在南海北部获取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观测数据,利用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估算得到相对体积散射强度并用其表征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相对大小,对相对体积散射强度的半月变化与具有半月周期的潮流动能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分析天文大潮对声学估算的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月周期的相对体积散射强度与潮流动能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天文大潮时,潮流动能较强,水体相对体积散射强度较低,浮游动物生物量则较小,天文小潮时则情况相反.初步推测其原因为:天文大潮时,强潮流一方面导致浮游动物生存环境恶化,使其生物量下降,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特性,浮游动物迁移到近海底处使其难以被观测.
  • 互花米草入侵对盐城淤泥质潮滩湿地潮沟系统影响研究 下载:89 浏览:482
  • 宗影 阳佳伶 刘红玉 李玉凤 张英蕾 吴炎慧 《海洋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潮沟既是滨海湿地特有的地貌因子,也是输送水分与盐分的重要通道,对植被的生长与空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为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对盐城滨海湿地潮沟系统演变的影响,本文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分析了 1989年至2020年江苏盐城典型淤泥质潮滩湿地互花米草沼泽时空变化过程与潮沟系统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扩张经历了入侵初期的斑块阶段、中期连续带状分布阶段及现状阶段过程,入侵影响的景观类型也从光滩转变为碱蓬沼泽;②互花米草入侵过程对潮沟系统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潮沟平均宽度与长度减小、互花米草内潮沟的数量与分支增多;③潮沟系统的变化与互花米草的平均面积、平均周长等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表明互花米草的入侵是潮沟系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 不可溶漂浮性液态污染物向下层水体释放研究 下载:60 浏览:386
  • 韩龙喜1 王杰1 王晨芳1 蒋安祺1 张奕2 《海洋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漂浮于水面的不可溶液态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是影响其向下层水体释放强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有机污染物物理性质及相关参数的分布范围,筛选出8种代表性不可溶漂浮性液态污染物,按不同比例配制32种混合样品,共计40种样品.其中39种典型研究样品的密度、运动黏度、表面张力范围分别为0.621~0.995 g/cm3、1.81×10-6~1.00×105 mm2/s、0.024~36.200 mN/m.在39种典型样品中选择34种进行实验室动水环境物理试验,分别研究了污染物密度、运动黏度、表面张力对释放强度的影响.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释放强度的关键物理因素,结果表明密度、运动黏度是影响释放强度的决定性因素,表面张力对释放强度无显著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释放强度与密度、运动黏度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R2=0.987).用39种典型样品中余下5种样品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的验证表明平均相对误差为14.9%.
  • 夏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表层浮游植物光合特征 下载:86 浏览:509
  • 暴雅琳 李纪 《海洋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2020年夏季(7月)应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Ⅱ,对长江口及毗邻东海海域表层进行6个断面共52个站位的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快速光曲线、慢速诱导曲线等光合作用测定、计算与绘制,结合实测生态环境数据,对该海域进行实测光合特征数据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口及其毗邻研究海域的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与河口物理过程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夏季表层水温与Fv/Fm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②光合活性在不同特征水团之间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浮游植物活性在冲淡水团区域最高(Fn/Fm平均值为0.48),而在长江口内水团区域较低(Fv/Fm 平均值仅为0.26),河口区复杂多变的物理过程为浮游植物群落提供了多样性的生态环境.③浮游植物群落光合活性在高浊度或低营养盐海区较低,因而生物量也较低;而在冲淡水团区域,相对适宜的光照和营养盐使该区域光合作用活性最高,形成了高生产力和高生物量的海区.
  • 风暴作用下浅水波浪的MEEMD分析 下载:76 浏览:474
  • 胡泰桓 曾春华 朱道恒 李志强 《海洋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利用MEEMD(Median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对2018年16号热带风暴期间琼州海峡青安湾破波带波面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波面的内在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以及对总方差的贡献,并比较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和相应的希尔伯特边际谱.结果发现:①风暴能量增强阶段,波浪结构中各成分波的波能均得到了较大增强,对波浪能量的贡献主要集中在高频、低频两侧波段;但风暴减弱阶段,波浪结构中波能分布表现为高频高能、低频低能的特征.②风暴能量减弱,破波带长重力波频带能量迅速衰减.③相对风暴距离不同、相对风暴方位不同,其波浪结构各成分波频幅不同,具体表现为:研究区域相对风暴前进路径方位不同,距风暴中心距离不同时,距离更远的低频模态频率更大,低频模态能量更小;距风暴中心距离相同,相对风暴前进路径方位不同时,向岸风状态的波浪较高模态波能量更大;相对风暴前进路径方位相同,距离不同时,模态频率变化表现为距离更近的各模态频率更低、波浪能量更大.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海洋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69
访问量 140562
下载量 20598
总被引次数 385
影响因子 0.806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