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学报
中国海洋学报
《中国海洋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四大学科及海洋交叉学科和海洋工程环境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代表我国海洋科学技术高水平的原创文章。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海洋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10

《中国海洋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民国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与教训—以海军部筹设西沙永兴岛气象台的经过为中心 下载:30 浏览:364
  • 郭渊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自19世纪20年代中期起,民国政府海军部为固守南海疆域就筹设永兴岛气象台,在南海地缘形势持续恶化的背景下,建台应为中国维护南海权益的重要标志,然而因国家财政支绌而一再搁置。海军部后来虽再议建台,但引起法国的反对,最终因担心影响与法关系而被迫停止。执政者因海疆意识淡薄未能将南海问题放置国防战略层面进行考虑,是导致永兴岛建台被搁置的根本原因,并造成在与法交涉时优柔寡断而坐失良机,这对中国南海疆域的固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某论者对这段历史混淆是非,为此有必要回溯相关历史事实予以批驳,以正国际舆论视听。
  • 领海宽度之争与美国海洋自由观论析 下载:36 浏览:371
  • 张郭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领海宽度是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争论焦点之一,各国或国家集团都有着不同主张,即使是西方国家也有不同立场。领海与海洋自由是海洋法上两个并行不悖的概念,领海宽度的不同主张也反映着各国对海洋自由的立场。美国认为领海的扩大直接影响海洋自由,其海洋自由观的核心是寻求在全球关键海域拥有自由通过和航行权利,它不愿受大多数国家达成的海洋规则共识的束缚,以实力为基础,以海洋自由为名,在全球海域甚至在别国的领海内通过与航行,企图造就事实,形成习惯,将自己横行于海洋的情状强加于人。美国的这种海洋自由观不利于全球海洋秩序的构建,是海洋自由的真正威胁。
  • 区域性海洋渔业秩序价值追求及中国话语权研究 下载:52 浏览:389
  • 张艾妮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东海、黄海以及南海都有建立区域性海洋渔业秩序的必要性,构建中需要解决两对矛盾,一是海域内渔业捕捞活动的增加和海域渔业治理机制相对滞后的矛盾;二是国家的个别利益和海域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一对矛盾是表象,第二对矛盾是实质;第一对矛盾是果,第二对矛盾是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核心伦理,以可持续发展、和平、正义为价值追求。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海洋新秩序的构建,努力提升区域性海洋渔业秩序中的话语权。
  • 中西文明互动的历史与逻辑 下载:36 浏览:375
  • 张开城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既不"封闭"、也不"僵化",封建王朝"重陆不轻海""重农不抑商"。"大航海时代"中国没有缺席,郑和下西洋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其意义不可低估。明清不实行海禁,中国照样落伍,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是因为封建制度和农耕文明不敌资本主义和大机器武装的工业文明。从"王霸"之辨视角看,西方式的"大国崛起"在中国不可复制也不宜过分称道。要增强文化自信,"协和万邦",发挥中华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新未来中的积极作用。
  • 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59 浏览:381
  • 郝志刚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 摘要:
    采用沿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21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利用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从等级和类型结构看,等级分布呈金字塔结构,类型以民俗和传统技艺类为主。从总体空间分布看,陆岛空间上沿大陆海岸线60km内带状分布为主,北纬30度附近岛屿分布为辅;海域空间上以东海海域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海域递减;南北空间上南多北少。从区域分布看,省域空间以浙、闽、鲁、粤、苏为"第一梯队",其他沿海地区为"第二梯队"。从空间集散特征看,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总体上形成了2个高密度核心区(舟山群岛核心区和温台核心区)、1个次密度核心区(莆泉核心区)。从时空演化规律看,主要形成于宋元明清时期;空间分布范围在波动中扩大;重心均位于南方地区,呈"南—北—南—北"的移动走向;空间方向基本呈东北—西南方向。海岸线、沿海地形地貌、气候、岛屿、海洋历史是影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海洋学报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4
访问量 160589
下载量 70562
总被引次数 692
影响因子 1.2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