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
中国土壤
《中国土壤》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我国土壤科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论著、试验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通讯、研究方法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02

《中国土壤》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对土壤团聚体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7
  • 邹鑫1,2 陈春峰1 刘文杰1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 摘要:
    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种植约26年的单层橡胶林为研究对象,以热带雨林为对照,分析热带雨林垦殖为橡胶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为热带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与热带雨林相比,单层橡胶林表土(0~5 cm)土壤容重、水稳性微团聚体(<0.25 mm)含量显著升高(P <0.05),EC、p H、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水稳性大团聚体(> 0.25 mm)含量、团聚体平均值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显著降低(P <0.05);土壤碳、氮积累量减少,其中表土(0~5 cm)碳、氮积累量显著降低(P <0.05)。这表明热带雨林开垦为橡胶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土壤碳、氮积累量减少,从而导致土壤质量退化。此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MWD和GMD)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而与土壤孔隙度、含水量、p H、EC、TC、TN呈正相关,说明团聚体稳定性的降低将影响土壤的碳、氮固定能力及部分理化性质,加速土地退化进程。
  • 我国寒温带四种森林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稳定性比较研究 下载:86 浏览:482
  • 朱家琪 满秀玲 王飞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 摘要:
    为了探明我国寒温带大兴安岭地区四种森林植被下土壤的结构和稳定性,于2018年5月至10月对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山杨林和白桦林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对四种植被类型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稳定性指标(MWD、GMD和分形维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林、山杨林和白桦林0~10 cm土层以及兴安落叶松林的0~5 cm土层土壤在生长季内以大团聚体(> 0.25 mm)占绝对优势,其他土层均以微团聚体(<0.25 mm)为主;且四种植被类型生长季中期三个土层的大团聚体含量均高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0~5 cm土层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高且相近,随土层加深土层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寒温带四种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内表层(0~5 cm)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比例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高于下层(5~20 cm),且阔叶林大团聚体含量高于针叶林,但相对于国内其他研究地区较低。
  • 降水增加对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6
  • 岩晓莹1 马理辉1,2 刘铮1 柯增鸣2 李娟娟1 杨金贵1 胡宇美3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 摘要:
    为了解降水增加情况下,黄土高原土壤储水量是否增加以及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2018年对陕西省绥德境内的油松林和柠条林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2001年和2006年的同一样地土壤水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20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009~2018年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比1999~2008年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56 mm。油松和柠条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呈波浪形变化,且深层土壤总储水量呈现2018年> 2001年> 2006年,这种变化与1999~2018年降水变化趋势相一致。深层土壤储水量年际变化与植被类型有关,即油松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显著,柠条林则不显著。短时间尺度内(<6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有影响,影响深度大约为0~5.0 m,长时间尺度(> 5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深度会随时间加深,并且长时间尺度的降水可能会导致土壤水分"高湿层"下移现象出现。
  • 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88
  • 覃智莲1,2 杨孝民2 宋照亮2 邬思成1 方小红1 彭渤1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 摘要: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及其组分的重要因素。以湖南省花岗岩和玄武岩分布区的林地、旱地和稻田土壤(0~7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H2SO4逐级水解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活性、半活性和惰性三个组分,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半活性、惰性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半活性和惰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库的比例分别为31.38%~45.41%、3.68%~12.25%和40.83%~59.29%,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占比不发生显著变化;玄武岩地区,表层(0~20 cm)土壤活性、半活性、惰性以及总有机碳的储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占比不发生显著变化,而底层(20~70 cm)土壤活性、半活性、惰性以及总有机碳在稻田中的储量均显著高于林地;花岗岩地区,除表层土壤半活性有机碳以外,表层和底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及各组分有机碳储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成土母质显著影响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储量,而土地利用方式则显著影响底层土壤活性、惰性以及总有机碳的储量。综上可见,土壤有机碳主要以惰性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剖面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 水浴消解-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土壤中的汞、砷、硒、锑 下载:76 浏览:466
  • 宋姗娟 刘彬 赵颖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 摘要:
    对一次消解样品、添加抗干扰试剂、同时测定土壤中汞、砷、硒、锑元素含量的原子荧光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加入3%浓度的酒石酸溶液可以改善汞、硒的测定结果,使汞、硒含量控制在标准值范围内;(2)铁盐的加入可以改善锑含量测定结果偏低的情况;(3)砷含量测定结果不受酒石酸和铁盐添加的影响;(4)水浴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准确,灵敏度高,适合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快速定量分析。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土壤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62
访问量 160235
下载量 30587
总被引次数 408
影响因子 0.88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