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量化和比较温台渔场3种经济鱼类体长频次分布与实际收集的观测样本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收集的样本体长信息能够反映研究区域鱼种真实的体长组成信息这一假设,根据春、夏两季在温台渔场采集的3种经济鱼类(小黄鱼、银姑鱼和龙头鱼)的体长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设计了不同的样本量方案。利用均方差异值(mean square difference, MSD)来量化不同体长组数据之间的频次分布差异,t检验来检测3个研究对象的平均体长是否存在季节性差异。结果显示,①3个研究对象的平均体长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小黄鱼的平均体长[(135.20±19.62) mm]大于夏季小黄鱼[(123.90±19.47) mm],春季银姑鱼的平均体长[(105.00±46.84) mm]大于夏季银姑鱼[(86.14±21.60) mm],夏季龙头鱼的平均体长[(199.60±17.40) mm]要大于春季[(180.00±17.92) mm]。此外,3个研究对象的主要体长范围也具有季节性差异。鱼种间的生物学差异及其体长组成季节性差异会影响体长频次分布精度与不同样本量之间的关系;②模拟研究中体长组个数的设置会影响体长频次精度的估计。当样本量较小时,MSD值随体长组个数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在有效样本量为50的假设前提下,体长组设置为10组对于体长频次精度的估计更加有利。③体长频次分布的精度变化可作为设置有效样本量的依据。在基于单个站点50个样本量能够反映温台渔场3种经济鱼类真实体长结构的假设下,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将春季小黄鱼的采样量设置为30~40个,春季银姑鱼的采样量设置为42~48个,春季龙头鱼的采样量设置为34~40个。
摘要: 为探究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环境及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传统养殖与立体种养2种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的16SrRNA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来分析水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使用典型关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方法分析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大于传统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传统养殖模式的较为类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传统养殖模式下,肠道的主要优势菌属为红球菌属,立体种养模式下肠道主要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属、弓形杆菌属、norankfnorank_oChloroplast、Elizabethkingia和支原体属。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H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与总悬浮固体(TSS)、总磷(TP)、总氮(TN)、pH和硝酸盐呈正相关。总氨氮(TAN)对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暗纹东方鲀肠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弓形杆菌属与TSS、TP呈正相关;不动杆菌属和支原体属与TAN、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呈正相关;魏斯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与TSS、COD、TP、TN、硝酸盐、亚硝酸盐及TAN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可提高养殖系统的细菌多样性,降低病害暴发风险,有助于抑制蓝细菌生长,减小养殖对象的氧化应激损伤。此外,养殖模式能够通过改变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水体和暗纹东方鲀肠道的微生物群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本研究采用16S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4种不同养殖模式[淡水池塘养殖模式(FWP)、海水池塘养殖模式(SP)、高位池养殖模式(HP)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BFP)]下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FWP和HP下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SP和BFP,4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变形菌门在SP、BFP和HP模式中具有较高的丰度,并且是造成4种养殖模式肠道菌落差异的关键贡献类群,FWP模式中蓝藻门的丰度远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弧菌科和支原体科是4种养殖模式的共有核心微生物中最丰富的2个科。此外,不同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并不相同,FWP模式的肠道细菌指示类群为丙酸杆菌科,BFP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为黄杆菌科。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HP模式中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而FWP养殖模式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最稳定。
摘要: 为探究日本海神蛤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海神蛤繁殖盛期为5月和10月,单次产卵量为300~500万粒/个,卵径为75~85μm。春季人工将水温升至18.6~19°C,6~9日龄和15~18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壳长生长速率仅为1~3μm/d。其他各日龄幼虫壳长生长速率为9~15μm/d。日本海神蛤变态后再经过30~40 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4.94±0.93) mm,稚贝壳长生长速率为50~167μm/d,平均苗种产量为2 695粒/m3。秋季水温17.4~13.2°C条件下,日本海神蛤幼虫相对春季生长发育较慢,经过148 d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可达(2.88±0.47) mm,平均苗种产量为6 666粒/m3,再经室外池塘中间育成后生长为平均壳长(13.22±2.39) mm的幼贝。通过比较发现,在我国北方秋季可培育出适于底播养殖的大规格苗种,且培育成本较低。本研究为我国日本海神蛤苗种繁育、高效养殖及资源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 为了探究在不同鱼粉含量的饲料中添加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实验采用2×3双因子实验设计,在鱼粉含量分别为18%(A)和15%(B)的基础饲料中添加0、 3%和6%浒苔(分别记为A0、A3、A6、B0、B3和B6),制成6组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8.5%)。饲喂初始体质量为(3.0±0.1) g的凡纳滨对虾,共6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饲养8周后,测定虾体生长性能、常规组成、营养物质利用、肌肉系水力和质构。结果显示,饲料中的鱼粉和浒苔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终末均质量、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A0组终末均质量为22.6g,增重率最大(654.2%),饲料系数最低(1.61); B6组终末均质量为20.8g,增重率最低(595.7%),饲料系数最高(1.81);在18%、 15%鱼粉饲料中添加3%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添加6%浒苔,显著降低了增重率,升高了饲料系数;在同等的浒苔添加量下,15%鱼粉组(B组)的增重率在数值上低于18%鱼粉组(A组)。饲料浒苔含量显著影响全虾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A6、B0、B3和B6组的粗蛋白含量较A0组显著降低,A6、B6组虾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A0和B0组。饲料中鱼粉和浒苔的含量显著影响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浒苔含量还显著影响脂肪沉积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3、A6和B3、B6组的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分别较A0、B0组显著降低。在肌肉品质方面,当浒苔添加量达到6%时,显著降低肌肉煮失水率、冷冻失水率,提高了胶原蛋白含量,A3、A6和B6组肌肉硬度和咀嚼性分别较A0、B0组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添加6%浒苔,降低了虾体的增重率和饲料利用,但可改善肌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