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旨在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456

《中国水产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不同光环境下两种品系坛紫菜DOC分泌特性研究 下载:50 浏览:442
  • 权伟1 应苗苗1 王怡娟1 周庆澔2 许曹鲁2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6期
  • 摘要:
    为明确坛紫菜Porphyry haifanesis在生长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的分泌特性,以两种品系"洞头本地菜"和"浙东1号"的坛紫菜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光照(1500、2000、3800Lx)和黑暗条件下的室内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养殖水体中DOC、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变化,对DOC分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2800Lx下,两种品系的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光照2h时达最高;在光照6h条件下,坛紫菜DOC分泌速率与DOC分泌量占固碳量的比例均在2000Lx时最高;随着黑暗时间的延长,两种品系坛紫菜的DOC分泌速率、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均逐渐下降,黑暗2h时,DOC分泌量占释碳量的比例"洞头本地菜"最高达66.09%,"浙东1号"最高达75.04%;光照条件下,两种品系坛紫菜DOC的分泌与碳同化的同步性较弱,而黑暗条件下,DOC的分泌与DIC的释放同步性较强;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浙东1号"坛紫菜DOC分泌基本未表现出滞后效应,"洞头本地菜"坛紫菜DOC分泌在光照6h后表现出微弱的滞后效应。研究表明,坛紫菜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均会向水体中分泌DOC,提高海水中的DOC浓度。
  • 养殖大菱鲆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载:55 浏览:469
  • 郭羿 叶仕根 王诗瑶 邢震宇 荆笛 高东旭 黎睿君 刘娟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6期
  • 摘要:
    为研究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从辽宁葫芦岛地区养殖大菱鲆患病鱼的溃疡灶、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LD01,该菌株呈乳白色,圆形,直径为(0.6±0.1)mm,表面湿润、光滑;用腹腔注射法和划伤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这两种方法感染大菱鲆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8.4×10~7、6.3×10~4CFU/mL,结果显示,人工感染患病大菱鲆体表出现与自然发病大菱鲆相同的溃疡灶及其他病症,表明菌株HLD01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以引起养殖大菱鲆发生红斑溃疡病;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菌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细菌聚为一支。综合HLD01菌株各项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菌必治、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可参考选取以上药物来治疗和控制养殖大菱鲆溃疡病。
  • 山东省荣成海区潮间带鼠尾藻生长及其化学组分的季节性变化 下载:40 浏览:468
  • 詹冬梅1 吕芳1 栾青1,2 王翔宇1 丁刚1 郭文1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6期
  • 摘要:
    为研究山东省荣成海区野生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生长及化学组分的季节性变化,于2016年3、6、10、12月大潮期间采集鼠尾藻样品,并对其长度、生物量和化学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潮间带鼠尾藻在5—7月生长最快,同一时期中低潮位的鼠尾藻长度和生物量比较大;鼠尾藻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较高且随季节变化;鼠尾藻中褐藻胶含量变化范围为20.30%33.02%,在生长速度较快的6月其含量较高且显著高于3月和12月(P<0.05);而鼠尾藻中岩藻黄素含量变化趋势正好相反,6月其含量较低且显著低于12月(P<0.05);鼠尾藻中褐藻多酚含量变化范围为0.32%3.82%,3月褐藻多酚含量最高。研究表明,月份变化对鼠尾藻的褐藻胶、岩藻黄素、褐藻多酚含量的影响大于潮位的影响,本试验结果可为鼠尾藻活性成分制备提供参考。
  • 3株耐盐细菌对萘、菲、惹烯和苯并[α]芘的降解性能 下载:56 浏览:455
  • 陈弘昊1 李作扬1 陈泉睿1 何洁2 赵欢1 王斌1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6期
  • 摘要:
    为研究3株耐盐细菌(S1 Microbacterium sp.、G12 Zhihengliuella sp.和Y3 Pseudomon putida)对多环芳烃的利用性能,分别测定其在以萘、菲、惹烯和苯并[α]芘为唯一碳源并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0、0.5、1.0、1.5 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测定了3株菌在上述培养基中作用7 d后对4种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性能,同时测定出3株菌的生长量并计算出单位细胞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3株菌均能够利用4种PAHs作为碳源,且在无糖的萘-无机盐培养基的中生长量高于其他3种PAHs-无机盐培养基,在萘、菲、惹烯-无机盐培养基的生长量均与含糖量成正比,但0.5、1.0、1.5 g/L葡萄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1.0 g/L葡萄糖时,3株菌对4种PAHs的降解率均可达到最高值,对萘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44.06%(S1)、70.56%(Y3)和50.98%(G12),对菲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49.66%(S1)、45.87%(Y3)和38.29%(G12),对惹烯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66.13%(S1)、61.31%(Y3)和56.20%(G12),对苯并[α]芘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69.42%(S1)、65.79%(Y3)和65.01%(G12)。研究表明,3株菌对4种PAHs单个细胞降解速率均随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呈剂量反比关系。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水产学报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68
访问量 145628
下载量 48767
总被引次数 605
影响因子 1.3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