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政策价值取向规定了政策工具的向度,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历经了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教师本位"价值回归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六大特点:利益诉求,由强调"国家本位"走向注重"国家与教师本位";动力机制,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价值取向,由"服务政治""效率优先"走向"公平均衡";路径探索,由独立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运行机制,由职前培养走向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政策工具,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混合型"工具集合体。其中的原因既有政策演进内在规律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先导性作用、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教师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师教育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及国际教育理念的引入与驱动。不再仅仅是对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解读,而是从价值取向和工具选择的视角探讨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促使政策研究者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过程展开理性思考,推动教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 减负政策的实施一直无法走出没能给学生减负反而增负的"迷阵"。这一问题也成为多年来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剧场效应"揭示个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集体利益受损的现象本质。依据诺斯对于制度的划分,从减负政策执行的角度来分析政策实施乏力的原因在于:正式制度层面减负政策的执行导致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和学生校外自由时间的增多;非正式制度层面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与自我实施的行为标准促进补习"剧场效应"的生成。由此,补习"剧场效应"削弱学校发展"全人教育"功能,维持社会不平等代际传递,增加家庭经济压力。鉴于此,破解补习"剧场效应"的重点在于加大政府作为"剧场管理员"的监管力度,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
摘要: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力图解决但却难以根治的历史性问题。依赖中的资源争夺所引发的校际与校内关系的复杂存在,影响了减负工作的深入推进,成为中小学生减负路上的主要拦路虎。突破减负困境,可通过推动基础教育从传统静态、集中走向现代动态、均衡发展,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重新思考民办与公办教育的关系及功能定位,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低竞争、低控制、真评价的教育生态环境等举措合力助推。希望以此为我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行动借鉴和理论参考。
摘要: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大力加强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模型将反思这一抽象过程具体化,同时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了视频分析技术的反思性教学模型更为优化。基于视频分析的反思性教学模型有助于教师发现反思性教学过程中的隐藏问题,继而探寻解决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由于视频分析技术的支持,实施反思性教学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大有提高,教师能不断从反思过程中学习,从教学经验中积累实践性知识,最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和终身学习型教师。
摘要: 研究旨在探析英语教师如何评价教材中的语言问题。采用认知语篇分析的视角,分析了9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对选自国外和国内主编的英语教材中4段对话语料所作出的评价。一方面,对语料内容进行分析,显示出教师评价的焦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即语言、语境、教学和偏好;另一方面,对语料语言进行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视角出发,归纳出了语料所使用的情态和评价词汇。结果发现:(1)教师在评价时表现出对教材内容持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态度;(2)教师评价所使用的词汇不具体,大多集中在对语言真实性和正确性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等宏观层面上;(3)教师们总体上更愿意接受国内主编的英语教材。另外,对教材评价研究和英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